家门口的“医”靠——记崆峒区寨河乡田河村驻村帮扶工作队
通讯员 魏丽
53岁的李远琴妻子现在看起来精气神十足,但2年前,慢性心力衰竭一直折磨着她,看病曾是她的“心头大患”。
作为崆峒区寨河乡田河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脱贫之前,李远琴一家微薄的收入几乎都“砸”进了药罐子里。
“那个时候啊,总是半夜发病,把家人吓够呛,也弄不清怎么回事,我们这儿离城里又远的很。” 李远琴说,“现在真方便,大病有补助、小病及时看,村里有卫生所,乡里有卫生院。还有帮扶工作队请来市里医院的医生们上门检查身体呢!如今,我们去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看病挂号费都不要钱。”李远琴掰着手指头,仔细算了算医疗扶贫给自己带来的“利益”。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田河村位于崆峒区南部山塬区,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55户1055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户、155人。
“抓项目、抓产业,让贫困户们增加收入,当然重要。但疾病是个无底洞,多少收入都难以填满。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健康,让贫困户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从而摆脱贫困奔小康,这才是脱贫攻坚战的首要着眼点。”2018年,初任田河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的原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干部杜军红这样想。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待遇是帮扶工作队解决的第一件事。他们依托帮扶单位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在田河村开展大型义诊、就医流程、医保政策讲座等医疗帮扶活动。2020年,组织开展义诊服务3次、服务群众达200余人;为20多位困难群众提供诊疗服务、累计减免诊疗费1万余元。
“真是太好了。以前不懂看病流程和手续,一直觉得去医院就要花钱,上次住院,工作队给我讲流程、办手续,医保报销以后,家里没花多少钱。” 李远琴对记者说。
身体有了保障,往后余生,老百姓们才能通过勤奋劳动,把身边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田河工作队有三个人,对我们这些驻村扶贫干部来说,贫困户再小的事也是工作队的大事,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能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改变。”工作队队员赵子伟说。
队员们自发集资10万元为村民建起了土鸡养殖场、协调资金33.3万维修建造水面过桥四座、落实国家政策、发展肉牛养殖……两年来,他们走村串户,传达扶贫、就业、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联系行业部门进行技能培训;落实危房改造政策、紧盯产业发展弱项、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劳务输出。只要是村民的问题,他们就尽最大能力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
去年,在工作队的努力下,田河村新建村级公厕、完成户厕改造30户;开展各类培训6场(次),累计培训200余人;申请发放扶贫贷款25万元,落实旱作农业奖补政策6.7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4.5万元、发放“五小产业”补助资金2.4万元;申请临时救助9户30人,贫困户4户12人;拓宽村民收入渠道,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土鸡蛋、土鸡、土豆、花椒等农副产品共4万余元;在中街办事处党工委和爱心企业支持下,为田河村20余名困难学生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学习用品、体育器材、书籍等。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队还依托小芦河流域有利的生态环境,争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打造的小芦河流域田河田园清泉生态园,现已全面运营收益。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提起今后的乡村振兴之路,工作队队员们表示,“从田河村实际出发,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增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相关新闻
- 2020-12-31司法暖阳照亮脱贫之路——高台县人民法院脱贫攻坚联系帮扶工作综述
- 2020-12-23会宁:脱贫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 2020-12-15西和任建君:做群众心声的聆听者
- 2020-12-10平凉崆峒:民情日志里的帮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