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49.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贫困
原标题:甘肃49.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贫困
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和地方有关重点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为充分展现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现推出“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
“媒体看易地扶贫搬迁”系列报道之五十四
甘肃49.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贫困
图为搬入新家的坪垭藏族乡群众一家人
“搬入新居后,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收入近300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坪垭藏族乡的扶贫车间里,藏族女工王大应一边脚踏缝纫机一边细算着自己的收入账。
王大应是当地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农户之一。位于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陇南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过去的坪垭藏族乡,有8个村庄依次向西散落在海拔1100米至3200米的山梁上,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祖祖辈辈守着低矮破败山寨,是一处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村。
2016年,坪垭藏族乡被列为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坪垭藏乡的1236户5731人顺利搬入新居,许许多多像王大应这样的贫困农户的生活从此改变。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甘肃累计筹措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债券等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资金289.39亿元,帮助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同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实现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11月9日,甘肃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成搬迁建设任务只是第一步,后续扶持是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易地扶贫搬迁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是看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逐步致富。”
据了解,甘肃近年来紧扣“一户一策”,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瞄准产业发展、就业脱贫和社区融入,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搬新房,能致富”
甘肃依托搬迁安置点及周边自然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光伏扶贫、乡村旅游业、家庭手工业、农村电商、乡村物流、家政服务业等,推动产业增产增收和提质增效,真正实现“搬新房,能致富”。
对行政村内安置从事种养业的搬迁群众,甘肃以“三变”改革为主攻方向,探索“政府投资、集体所有、主体经营、带动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构建了土地入股、配股分红、就地务工、联合经营、光伏扶贫“一园生五金”的增收体系,有效拓宽了贫困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
对利用国有农林场等整乡大规模集中安置的搬迁群众,甘肃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带动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武威市古浪县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理念,在黄花滩安置区新建日光温室6000多座,动员贫困搬迁群众全部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富民产业。
如今,在甘肃的许多地方,正是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扶持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鼓励企业吸纳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民乐县就是通过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工业产业园区+食用菌产业园区+就业”的模式,帮助800多名贫困搬迁群众就业。
依托旅游景区安置的搬迁群众是甘肃的又一特色。甘南州临潭县八角乡安置点,依托冶力关大景区,将八角乡牙扎村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乡村,吸引外来游客,增加群众就业岗位,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经济收益。通过立足当地旅游、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引导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发展休闲、度假、体验、观光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甘肃打造出1300多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乡村,培育发展2.15万户农家乐。
“能就业,稳得住”
就业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主要出路。为应对今年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甘肃省发改委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方案》,通过劳务输转、技能培训、公益岗位、扶贫车间、以工代赈等多种措施,按照“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甘肃省人社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将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作为劳务输转的重点,帮助指导市县做好就业帮扶工作,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务工难的问题。截至目前,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
同时,全力做好搬迁群众劳务输转。按照“一户一策”要求,甘肃对有输转就业需求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开展产业经营、商业营销等创业培训,做到因需因人施策,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造血功能”。今年以来,已输转贫困搬迁劳动力20万人以上。临夏州广河县通过开展中式面点、手抓羊肉、烹饪厨师等技能培训,众多搬迁群众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牛肉面馆、大学食堂、小餐饮店实现务工就业。
甘肃还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和建设扶贫车间,促进搬迁群众就业。按照每100名搬迁群众至少安排1个公益岗位的原则,重点保障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区,全省共安排1.71万贫困搬迁群众依托公益岗位就业。同时,在规模以上的集中安置区设立2000多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帮助搬迁群众特别是返乡回流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融入社区,振兴乡村”
针对搬迁群众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现居住地“无法管”的盲点问题,甘肃采取“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办法,通过单独、联合组建党组织和结对共建等方式,在安置区共建立基层党组织1549个,建设社区管理机构355个。
甘肃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在政策宣传、教育培训、文明新风引领等方面的优势,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大力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教育、民政、就业、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诉求有回应。同时,在安置区以创建和谐社区、文明家庭等为切入点,定期举办“讲村史、谈变化、颂党恩”大讨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引导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随着易地搬迁任务的完成,新的乡村建设行动正在甘肃徐徐展开。目前,通过持续提升安置区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更好的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同时,甘肃也在社区融入和产业就业发展上持续发力,促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做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并举,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提高搬迁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