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凉州文史探绎:清代的送学礼及其捐资助学义举(上篇)

20-11-14 15:40 来源:凉州文史探绎 编辑:杨亚楠

  从武威教育类碑刻探析清代的送学礼及其捐资助学义举,进而了解中国古代礼重人才、尊师重道的公益精神与公益传统(上)

  1644年,清朝建立,时沿袭明制,陕甘仍为一省。康熙初年,陕甘分省,省会迁至兰州。到光绪以前,陕甘分省已两百多年,但陕甘仍然合闱(试院合二为一),两省士子均在西安的陕西举院参加乡试。光绪元年(1875),两省正式实现分闱。

  当时的甘肃省辖今甘肃、宁夏全部,青海河湟地区和新疆东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士子前去西安应试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花费巨大,难以承受。离西安最近的陇东士子要走八九百里,兰州士子要走一千多里,河湟士子要走三四千里,新疆士子要走五六千里。参加一次乡试,来回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三四个月,许多士子要提前半年出发做准备。参加乡试所需费用更是惊人,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银子。

  交通和经济的制约,使甘肃有能力参加乡试的士子,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士子皓首穷经,因无法参加乡试而饮恨终身。为解决这些问题,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向朝廷上书要求陕甘分闱。同时,甘肃士绅也联名上书,以切实解决参加考试难的问题。

  位于今兰州市城关区临夏路北翠英门,即西关什字的兰大二院内,有两座百年古建筑,这就是清朝的甘肃举院,也称甘肃贡院。甘肃举院是陕甘总督左宗棠为解决甘肃乡试,经朝廷批准,陕甘分闱于光绪元年(1875)募银建成。举院原占地13万平方米,坐东朝西,门楣悬左宗棠书“至公堂”木匾。现存观成堂和贡院至公堂。观成堂占地323平方米,面阔三间(19米),进深三间(12.5米),灰瓦歇山顶,高14米;至公堂占地60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十六檩四步廊悬山式,高15米,青瓦顶,斗拱。甘肃举院是清末全国17座省级贡院中最后建立的,也是中国最西部的一座举院。

  举院,顾名思义就是生员、贡生、监生、荫生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场所。各省乡试都在省城举院举行。甘肃举院建立之前,有3000人在西安参加陕甘乡试,而甘肃(包括甘宁青新)学子仅600人;光绪元年秋天,在甘肃举院举行陕甘分闱后的首次甘肃乡试,有近3000人参加,左宗棠以监临身份入闱监察考试。

  陕甘合闱时共取62名举人,绝大多数是得天时、地利之便的陕西士子。分闱后,左宗棠奏请甘肃取40名,朝廷只批准30名;光绪二年(1876),追加10名。自此,每科乡试,甘肃可考取40名举人。

  陕甘分闱与甘肃举院的建成,是清代甘肃文化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结束了科举制度建立一千多年以来河陇子弟赴外省赶考的历史,为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清代送学礼的基本内容

  送学礼是清代地方官为官学新生举行的入学典礼,它所体现的是尊师重道、爱生崇礼的价值观。清代学校以府(州)、县为基本单位,各建一所学校,称为“儒学”。在本省学政主持的每三年一次的岁试和科试中,各儒学可以按既定名额,招收新生。在新生入学时,往往会举行送学礼。乾隆《洛阳县志·礼乐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送学礼的基本程序:

  “每学政岁科试新生红案到学之后,知县晓示各生送学日期。至期,各生诣县署,集寅宾馆。知县公服升堂,各生由东角门进至檐下,行庭参礼……毕,各生面北三揖。具鼓乐,由中门出。知县亲送至文庙殿阶下,率行三跪九叩头礼。毕,诣明伦堂,知县、教官行交拜礼。诸生拜师,两拜;谢知县,两拜。入座,行酒数巡,肃揖而退。”

  乾隆《五凉全志·平番县志·建置志》详细记载了举行送学礼时必备的祭器、乐器、舞器、书籍,而且凉州府五县俱同。

  清代送学礼有三个共有的核心环节:1.地方长官发帖邀集新生,为其簪挂花红;2.地方官率领新生到孔庙大成殿,向孔子圣像行三跪九叩之礼;3.地方官率领新生到儒学明伦堂,向教官行谒师礼。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学礼是各类学校教化学子的重要途径。清代各地的儒学主要有释奠(或为释菜,古代生童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朔望行香、乡饮酒礼和射礼四种学礼,在京城国子监则有皇帝视学、临雍讲学和新进士释褐等礼仪。

  武威现存的教育碑刻(主要是清代)中的许多记载很好的诠释了以上内容。

  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的《大方伯整饬分守凉庄道恩宪何大宗师优崇学校设立乡会路费垂远戴德碑记》,有不少送学礼内容:凉庄道何廷圭“大宗师旌节抵凉,视学之初,即以奋兴科名,作养庠士,拔识儒童……而且尊先师,崇祀典,朔望谒庙,补设丁祭太牢,牲必亲省,缺典渐次修举,而俎豆维新矣。”

  立于嘉庆年间的《文昌宫敬惜字纸会碑记》载:“谨考文昌宫之始建,越今三□余年,仲春将享,义取入学释菜之期,先时牲用特仪,尚未备,至乾隆壬申岁,厘旧祭田,租有常额,由是奉牲奉盛奉酒醴,丰洁与大成殿相配。”

  在这里,地方官员视学(到儒学考察、向教官行谒师礼、勉励生员等)、朔望谒庙(拜孔子圣像)、丁祭太牢(祭祀孔子的典礼)、入学释菜(古代的一种尊师礼仪)等都是送学礼的内容。

  《重修文庙碑记》中,地方官武廷适“下车日,恭谒圣庙。”

  《凉庄道宪武廷适创建书院碑》中,武廷适“下车视庙,即以鼓励人文为谆谆。”

  《甘肃凉州府圣庙碑铭》:凉州知府英启“予再莅斯土,每逢春秋仲丁,率诸生肃恭行礼,具言朝廷嘉惠海内士,重道尊师……”

  古浪县令徐思靖“尝于课桑视稼至余,单车简从,进弟子而导之,示以礼让,诹以课程”(《增建义学记》)。

  以上碑刻,都是在强调送学礼的内容。

  送学礼中还有射礼、入泮(pàn)等。《重修凉州卫儒学记》中“惟射圃旧混草场之中,遂为草场所有。乃命所司移草场于南,置射圃于北,筑垣堵为界”的记载,就是为四种学礼之一的“射礼”创造条件。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蕴涵着华夏特有的人文体育精神,有助于国民国防观念的塑造,有助于国民开放、勇敢、大气的气质与性格的形成,成为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所谓“入泮”,指新生入学仪式。在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需进行称为“入冸”的入学仪式。《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因此,泮池就成为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泮池水利碑记》:“五凉为人才薮,建修文庙,即立泮池。”《甘肃凉州府圣庙碑铭》:“顾庙与学相表里,有宫有墙,有室有序,有圆桥,有泮林,有射堂射圃。凡习礼读书,学于教舞,与夫养老合乐,讲经献捷,皆得有事于其中。”

  此外,有些府县还有别具特色的送学礼设计,如在文昌宫或泮池桥前为新生簪挂花红,希望新生借此追怀先贤,志存高远,成就伟业;少数地方还有演出戏剧和酒宴环节,在新生向教官行礼之后,官师、新生共同入席宴饮、观看戏剧等。(未完,请君待阅下篇)

  作者简介:王其英,凉州文化学者。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文化惠民助力兰州文明 《黄河舞韵》舞蹈精品晚会精彩上演 文化惠民助力兰州文明 《黄河舞韵》舞蹈精品晚会精彩上演
  • 首个超长“双11”甘肃省实现网络零售额31.4亿元 首个超长“双11”甘肃省实现网络零售额31.4亿元
  • 学习浦东经验 汲取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在兰州新区引发热烈反响 学习浦东经验 汲取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在兰州新区引发热烈反响
  • 甘肃省全力推进“冬防”工作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甘肃省全力推进“冬防”工作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推进全域无垃圾 打造城乡“高颜值”——甘肃省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推进全域无垃圾 打造城乡“高颜值”——甘肃省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 甘州:“柿”业红火村民乐 甘州:“柿”业红火村民乐
  • 回眸“十三五”丨甘肃省税收现代化建设全面提质增效 回眸“十三五”丨甘肃省税收现代化建设全面提质增效
  • 图解|@甘肃人 再次提醒!疫情防控不可忽视,要做好这些! 图解|@甘肃人 再次提醒!疫情防控不可忽视,要做好这些!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天水武山县召开文化和旅游领域专责领导
2   天水武山县表彰公共文化先进工作者
3   观 韵——天水麦积区博物馆馆藏书画精
4   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一行赴清水县博物馆参
5   【快讯】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在焦家
6   陇东学院党委书记曹复兴同志参加学校办
7   传承丝路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2020
8   兰州高新区召开耕地保护工作推进会议
9   文化惠民助力兰州文明 《黄河舞韵》舞
10   甘肃两村入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
11   兰州市4家企业领到首批以工代训补贴
12   国家手枪射击队东京奥运初选赛 甘肃李
13   “脱贫攻坚”甘肃省优秀电影公益展映活
14   兰州市向企业发放补贴资金近170万元
15   兰州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部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