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使命 聚同心 促巨变 省直部门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工作纪实】甘肃省人社厅:全力克服疫情影响 多举措促就业稳就业
中国甘肃网记者 李红军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全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周丽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10月底,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全省共输转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比2019年增加15.2万人。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周丽宁接受采访
甘肃省在全国较早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55条”、稳就业“33条”、保就业“24条”等一系列“硬核”政策,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就业扶贫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周丽宁说:“实施务工奖补、扶贫车间运费减免、培训补贴等超常规举措,共发放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奖补和务工补贴9.88亿元。出台并落实社保费“减免缓返”政策,为企业减负达73.96亿元,基本做到了企业不减员或少减员。转移就业专责组聚焦8个未摘帽贫困县和“两州一县”等重点地区,组建了11个包抓组,下沉力量深入86个县区、265个乡镇、324个村,与市县乡村同志共同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甘肃省与15个省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建立“一对一”“点对点”输转机制,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积极到我省传统的劳务输转重点地区对接用工,一方面,加大对劳务输转机构和输转的贫困劳动力补贴奖励力度,调动群众务工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坚持稳东扩西,各级人社部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四省区的劳务协作,有组织输转率达到79.1%。在疫情较重期间,组织专列专车专机,“点对点”运送11万劳动力,帮助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
“挖掘省内就业岗位,实施农田水利、村庄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用当地贫困劳动力不低于用工总量的30%,且将劳务报酬比例由10%提高至15%。实行“一人一策”,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管理到户到人,跟踪对接服务,开展全省有意愿外出还未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回流人员“双清零”行动。”周丽宁说,今年,全省本地转移就业人数达到313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4.9万名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已全部再次实现务工就业。
疫情期间,我省积极拓展线上培训,利用学习通、慕课堂、钉钉、微信群新媒体信息工具,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电子商务、中式烹调、育婴护理、手工编织、家政服务居家线上培训32.2万人次。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后,紧跟群众需求,探索推行“电子培训券”模式,开展“嵌入式”“订单式”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截至10月底,全省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7.1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0.04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0%以上。
乡村公益性岗位覆盖范围广、惠及人数多,是扶贫和扶志相结合的有益探索,是推进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具体实践,为助力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周丽宁介绍,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投入就业补助资金4.2亿元。重点聚焦8个未摘帽贫困县、395个未脱贫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岗位涵盖乡村道路维护、水电保障、养老服务、公共安全管理等9类乡村公共服务亟需的事项。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扶持发展扶贫车间,推动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努力开辟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新途径。“截至10月底,全省扶贫车间累计达到2454个,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五,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带贫人数居全国第四,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丽宁说。
“建立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扶贫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一个重大课题。”周丽宁表示,下一步,我省扶贫车间发展将着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有的激励奖补政策,稳定群众就业岗位和收入渠道。着眼长远发展,推动扶贫车间向社区工厂、村镇企业转型,依托当地农业产业、特色经济、资源条件,分类、逐步纳入县域产业发展体系,并理顺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