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使命 聚同心 促巨变 省直部门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工作纪实】促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带动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甘肃省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综述
中国甘肃网记者 李红军
近年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转移就业专责组把就业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举全系统之力推进任务落实,通过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强化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发展扶贫车间等关键性举措,扶持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支撑和带动贫困家庭增收脱贫。
2016年至今年10月,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623.7万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5388.9亿元;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46.8万人次,有输转意愿贫困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实现劳务收入1152.9亿元。今年截至10月底,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创劳务收入353.7亿元。
多措并举 推动有组织劳务输转
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转移就业专责组始终坚持把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作为提升劳务输转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对外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实现应转尽转,对内实施超常规举措,多措并举拓岗位,通过加强就业专项服务、深化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鼓励大中型工程项目和工业园区吸纳等措施,推动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输转。
2016年至今年10月,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623.7万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5388.9亿元;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46.8万人次,有输转意愿贫困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实现劳务收入1152.9亿元。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甘肃省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主动向15个省市区致函,组织103个驻外劳务机构,到重点地区对接用工,坚持稳东扩西双管齐下,努力将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岗位、稳在务工地。
今年截至10月底,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创劳务收入353.7亿元。全省有组织输转率达79.1%。
9月27日和10月14日,北京市人社局和甘肃省人社厅分别在兰州、北京召开京甘扶贫协作劳务对接活动暨家政服务劳务合作座谈会,签订《京甘家政服务劳务协作协议》,向京甘15所家政服务基地授牌,与北京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据扶贫部门统计,甘肃省已脱贫的128万户534.5万人中,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贫困户占到71%、贫困人口占76%,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渠道。
完善机制 精准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
近年来,甘肃省始终把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从完善培训机制入手,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技能培训全覆盖。
省人社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省妇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至2020年全省开展各类精准培训211.2万人总目标,并按照分步实施、节点控制、稳步提高的原则实施。
2015年至2018年,省人社厅以深度贫困县为重点,从办公经费结余中每年给每县补贴10万元用于省级示范培训,累计开展培训18.45万人,支出培训补助3740万元。2019年,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补助纳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全年扶贫专项资金共用于培训补助资金支出1.94亿元,其中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补助1.86亿元,企业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培训补助821万元。2020年预算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1亿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其中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3000万元,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补助1.8亿元。
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257.0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67.41万人。2020年截至10月底,全省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7.17万人,完成年度任务26万人的143.0%,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0.04万人,完成年度任务9万人的222.7%。
今年8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中,我省在砌筑工、钢筋工、钳工、家政服务员、西式面点师5个项目中获7个优胜奖。
破解难题 稳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
2018以来,为有效破解缺乏就业技能又因养老扶幼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甘肃省把扶持创办扶贫车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多领域、多业态创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探索了一条帮助贫困劳动力快速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甘肃省先后出台一次性财政奖补、吸纳就业补贴、运输费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有力推动了扶贫车间发展。同时,结合当地实际,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等基础条件,对扶贫车间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分类指导与综合施策相结合,创新思路,完善运行机制,发展“厂房式”“合作社式”“居家式”等多种模式的扶贫车间,形成了多领域、多业态、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此外,加强扶贫车间“建设前、建设中、认定后”的工作指导,从建组织、抓管理、保安全、促生产等方面着手,保障扶贫车间顺利运行。
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扶贫车间累计达到2454个,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涵盖了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装、食品、特色手工艺品、工业品零部件生产加工等多个行业。主要集中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较多的陇南、天水、临夏、定西等地,8个未摘帽贫困县建设扶贫车间406个,吸纳就业1.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0.7万多人。
扶贫车间的建设,既承接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破解了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实现了贫困群众就地就近、离土不离乡就业。在稳定脱贫的同时,帮助带动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更加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为长期增收致富提供了支撑。
据统计,目前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已超过我省现行标准下脱贫需达到的收入水平。
就业兜底 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
为扶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就业扶贫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水平,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从2018年开始,由省人社厅牵头,会同财政、扶贫、妇联等部门,在全省开展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
截至目前,省级已投入就业补助资金4.2亿元,三年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实施范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选聘对象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边缘人口。岗位类别主要设置了乡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等9个类别的岗位,其中2020年新增设爱心理发员岗位。
据悉,公益性岗位补贴一般为每人每年6000元,大多是利用的农闲时间,基本上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
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三无”(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群众,特别是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贫困重病人员家庭成员、贫困家庭妇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等群体倾斜,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增加收入,更加坚定他们积极生活、努力脱贫的信心。
此外,公益性岗位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丽萍表示,总体来看,乡村公益性岗位覆盖范围广、惠及人数多,是扶贫和扶志相结合的有益探索,是推进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具体实践,更为助力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