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活态传承让“非遗”活力再现
公益文化活动现场
中国甘肃网8月26日讯(本网记者 沈文刚 实习生 魏延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根据传统,女子在七夕之夜要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25日晚,在兰州市活态非遗七夕·乞巧公益文化活动现场,9岁的魏立珂飞针走线,向市民展示了“穿针得巧”这项传统节日习俗。
丁永莲指导刺绣
魏立珂就读的王家堡小学,一贯有传承文化的传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丁永莲是王家堡小学的兼职老师,丁永莲每个月都会在学校教授有兴趣的女孩子们进行穿针刺绣,学习传统技艺。孩子们学会了刺绣的一些基本功,并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家长和孩子们都非常高兴。
在古代,乞巧时人们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但是这个传统现在已经远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演变成一门独立艺术。
刻、挑、挖、透、镂空、开窗、透亮、浸泡......只用一根针、一根线,兰州金城瓜雕四代传承人王湛便雕刻出各种平面及立体图案组合的高、精、尖瓜雕艺术品。
刺绣扇面
“七月七日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凤仙花染指甲是七夕节的一项传统,美好民俗至今延传。取凤仙花瓣和明矾放入碗中捣碎成糊状,取少量覆于指甲盖,先用透气的树叶包裹,再以棉线包扎。翌日拆开,指甲便是红色。
精美的刺绣,华丽的妆容,复古的美甲,精湛的瓜雕,一项项乞巧民俗技艺的展演,推动非遗文化在广大群众中落地生根,潜移默化改善传统文化的普及和茁壮成长的土壤。
现场观众观看演出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过好我们的节日”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遗产让城市文明的血脉里流淌着生命的力量。
非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活态非遗”分享活动,由原来静态的,让它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与群众零距离感受。兰州市不断创新方式和载体,坚持活态传承,让“非遗”活力再现。兰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项目承载着兰州人民共同精神信仰和追求,将潜移默化的推进兰州成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