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民勤天文科普基地“摘星小镇”:苏武沙漠新景观
晚上八点半,摘星小镇的灯光准时亮起。
“好美啊!”身后的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
倏然亮起的灯光点亮了暗夜中的沙漠。向下俯瞰,点点灯光灿若星辰,连成一片地上银河,与夜空中的璀璨群星遥相呼应,远远望去宛如一片光的圣殿。空气已经不那么炙热,但脚下的沙石还留有白天的余温,偶有干燥的风吹过时,还可以感觉到细沙拍打在脸颊上。
这里是甘肃民勤的苏武沙漠大景区,在我们脚下的,就是于2018年10月开始建设,目前处于试运营状态的摘星小镇。7月22日,兰州大学新闻学子第十届“重走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民勤小分队一行四人来到这里,体验了这以“沙漠观星体验”为主题,以“银河”为中心主线的特色景区。
摘星小镇夜景
白天的摘星小镇
绿色让沙漠不再单调
摘星小镇虽位于沙漠,但环绕在四周的植物园林给这片沙漠平添了几分生机,使得这里的色彩也丰富润泽了起来。
负责摘星小镇的景观园林的设计和维护工作的,是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员张双能,周围人都喊他老张。老张四十出头,肤色黝黑,墨镜戴在头顶,坐在吊椅上直盯着沙漠里的点点绿意,黑色的短袖被沙漠上的风吹得皱皱巴巴。他告诉我们,摘星小镇的园林规划项目是在今年五一开始的,植物的选择主要借鉴了武威沙漠公园,栽种了沙棘、芦苇和马兰花等固沙效果较好的沙生植物。
张双能为记者讲解摘星小镇园林设计理念
张双能为记者讲解摘星小镇园林设计理念
老张有多年的景观园林工作经验,但在沙漠里做设计还是第一次。当被问到在沙漠里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时,他眯着眼睛直摆手:“那可难得多了。”
在沙漠作业,首先的困难就是定位问题:一望无垠的大沙漠没有参照物,难以进行精准的定位,因此需要GPS等技术支持,这也使施工的程序更为复杂。因为沙子的流动性,刚挖好的地形很快又会被新沙覆盖。“一方土,八方沙。” 老张伸出两只手比划着解释,沙漠中的工作量大约为泥土中作业的八倍,更不用说在沙漠中工作还需要对抗巨大的风沙了。
在园林中,有几处自动旋转的植物喷灌头正源源不断地喷出细小的水柱。老张告诉我们,这些喷灌装置需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所用的水都是来自沙漠的地下水——这里虽然是沙漠,但地下水并不是很深,向下两三米就可以挖到。在一丛丛小树苗之间,还可以看到鸟雀扑腾着翅膀的身影。老张说,他还见过在沙漠中狂奔的野兔,遇到过沙漠洞中的狐狸。
小镇的建筑大多使用地桩式地基,小屋建在支撑在地桩上的平台之上。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保证稳固的同时,尽量降低对生态的破坏:如果以后需要拆除这些建筑,留在地上的只有几个小洞,恢复起来速度相对较快。在将摘星小镇打造得更具观赏性的同时,也要顾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整个小镇设计的重要思路。
摘星小镇特色建筑
在沙漠的生态环境之下,植被的成活率远低于正常水平,有时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就有可能对他们小心维护的绿化造成伤害。说起这个,老张心疼得脸都皱了起来,“有一次,一个老师带着大概两百多个中学生来玩,一大群小伙子兴奋得不得了,奔跑着就从植被中间横穿过去了。”来不及阻拦,老张他们赶过去时不少植物已经被踩踏得东倒西歪。
“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也是未来小镇发展中要做好的一门重要功课。”老张总结道。
沙漠景观的守护者
遇到摘星小镇的保安陶吉鑫时,他正在园区各处巡视,口罩和帽子将他包裹得严严实实。看见我们到来时,他主动走近,与我们攀谈了起来。
陶吉鑫五十多岁,是当地的农民,家住附近的苏武镇。“我是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就过来应聘,现在就在这里做安保工作,已经做了快三个月了。”
摘星小镇保安陶吉鑫
民勤三面环沙,可耕作面积少且常年缺水。近几年,当地开始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发展特色产业,村民家中可耕作的土地较少,年轻人开始大量外出务工,像陶吉鑫这样年龄较大的村民,除了农忙的时候其他的时间都是闲着,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
自从来到园区上班,陶吉鑫的生活开始变得忙碌了起来。每天早上七点半,他的身影就开始出现在园区里,对建筑设施进行日常的巡视和检查,同时也对三三两两前来游玩的游客进行引导,避免园区内刚栽植不久的绿植遭到践踏和破坏。中午,他会到离小镇两公里左右的公司食堂去就餐,在项目部的宿舍午休一会儿之后,继续回到园区进行巡视,直到夜晚游客都走后,完成对园区最后的巡查才离开。
陶吉鑫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工作日常
陶叔叔告诉我们,景区目前还在持续进行招聘。虽然现在园区内人员较少,但到正式运营之后,这里将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园区的建立一方面使民勤的外来游客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这些留守当地的人员提供了一份工作机会。
闷热的沙漠里,陶叔叔为我们抱来了好几个民勤蜜瓜,还主动帮我们联系到了晚上回县城的车,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当我们表示感谢时,他只是挠头憨厚一笑:“都是应该的嘛。”
沙漠里的夜晚格外荒凉,风沙也大,但是陶叔叔说,每天工作时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游客,这样充实的生活让他的内心感到无比满足。
科普让小镇更具趣味性
摘星小镇主打天文科普与启蒙,同时也兼具科研功能。基地的建设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天文台提供技术支持,园区内设置了大量天文设备,中科院的工作人员每月都会来到此地对设备进行维修、对数据进行检测。游客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之下,通过天文望远镜等设备进行天文观测,体验大漠观星的乐趣。
天文学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国内外也有众多的天文爱好者。摘星小镇的项目负责人刘鸿霞告诉我们,打造这个项目的目的在于满足更多天文爱好者的需求,同时使其成为科普教育的研学基地。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经成功将此地上报,并审批成为一个市科学协会的社科研学基地,希望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高等院校学子及天文爱好者前来参观体验。摘星小镇在进行天文知识科普的同时,也是当地的经济创收的巨大引擎。
摘星小镇天文科普区
摘星小镇项目的成功建设当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刘经理补充道:“在推广和宣传方面,政府更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本地新闻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可以看到不少关于摘星小镇的相关信息和宣传。
刘鸿霞为记者介绍摘星小镇项目情况
尽管此时摘星小镇还未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内已经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了。除了本地居民,许多来自外地的游客也会选择在假日到此游览,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些有趣的天文学知识。
目前,基地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阶段,并准备结合流星雨等天文景观举办开馆仪式,打造出属于该地的独特名片和城市形象。
民勤作为中国西北的一个城市,在不断借助自身地理优势和发掘自身自然资源的同时,将生态保护、增加就业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着力发掘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城市增添生机的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创收。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指导老师: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主任杨德灵、驻武威通联站站长卢昕。带队老师王晓红、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