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治穷开富路
原标题:勤劳治穷开富路
本报记者 郭慧霞 黎元军
“真没想到,以前的老手艺如今还能挣钱!”康乐县上湾乡沙塄村村民马哈如尼口中的这个老手艺就是手工粉条加工。
经过加热、和面、漏粉、冷却、晾晒等多道工序,农家常见的洋芋、大豆便变成了光滑爽口的粉条。在粉条加工点,满头大汗的马哈如尼和妻子正忙着将混合淀粉倒入转动的机器,夫妻俩配合默契,不一会,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粉条从漏勺下漏出,散落到开水锅中翻腾。据马哈如尼介绍,经过冷水浸泡、自然风干,做出的粉条韧性强、爽滑可口。
“我的这个加工点每天能加工300斤左右的粉条,每年能为家里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马哈如尼高兴地说。
马哈如尼今年30岁,家有6口人,虽然之前在外务工,但他总觉得自己做个小生意心里才会踏实些。于是,和家人商量后,创办了粉条加工经营部。为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他虚心向老手艺人请教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马哈如尼做的粉条不仅质量、色泽和口感都非常好,而且市场销路一直不错。
“坐在家里等靠要是不行的,要靠自己努力,生活才会好起来。”谈起以后的生活,马哈如尼充满信心地说:“我一心想把粉条生意做好做大,准备还要扩大规模。”
在沙塄村,有人靠传统手艺过红火日子,也有人借养殖来增收致富。
因腰椎病不能外出务工的马哈革对养牛情有独钟,他在家门口建了两个养殖棚,还修了一座青贮池。“把玉米杆、青草等饲料收割后堆放在青贮池里,不容易腐烂,草料里的营养也不会浪费掉。”马哈革说,“今年我种的7亩玉米,就是用来喂牛的。”
有多年养牛经历的马哈革除了在饲料上颇有研究外,他还能为自家的牛“看病问诊”。“养的时间长了,这些牛有了啥病我基本都能看出来,然后去镇上兽医站买些药,混在饲料里,牛吃完就好了。”马哈革指着棚里卖剩下的8头牛说,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村里每次组织养殖技术培训时他都第一个参加,今年还贷了7万元的“创业贷”,他坚信好日子是靠自己干出来的。
丰硕的果实总是献给勤劳的人。在沙塄村,像马哈如尼和马哈革这样的村民还很多,他们在脱贫路上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走上幸福路。
相关新闻
- 2020-07-30和政筑牢防汛减灾“安全网”
- 2020-07-30临夏县康乐县高原夏菜成为群众增收“金”产业
- 2020-07-30临夏州和政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农业项目
- 2020-07-30临夏花椒熟了 厦门客商到田间采购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