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张掖李家墩村“扶贫车间”:打工有了好去处,农民增收有奔头
7月21日下午3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李家墩村扶贫车间的育苗棚里,一大片绿油油的青笋苗、西蓝花苗和番茄苗井然有序地生长着,系着彩色头巾,穿着花衣服,戴着手套的8名工人围坐在一起剔除多余的种苗。
近年来,甘州区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明确扶贫政策,让村民们打工有去处,脱贫增收有奔头,不再返贫。
就业脱贫新路子
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可以申请扶贫车间。扶贫车间推行股份经营、统一管理和利益共享,为建档立卡户配股、鼓励村民入股,以制种产业提质、蔬菜产业扩容、草畜产业上档、节水灌溉增效、劳务产业增量为发展思路,推动产业扶贫。
“扶贫车间”的牌匾 庄艺洁/摄
“大棚的土地是农民原来耕种的,我们和他们签订协议,每年支付固定租金。”李家墩村的第一书记,同时也是甘州区民昊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韦政德说。
扶贫车间有一座40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有108座钢架拱棚以及4个高效日光温室,总共占地300亩左右。育苗中心在3月份开春育苗,8月育苗成功后移植到钢架拱棚。
截至2020年3月,扶贫车间的育苗中心已培育娃娃菜幼苗150万株,新品种大蒜幼苗13亩,其中100万株娃娃菜幼苗以订单培育的方式向周边乡镇、村专业合作社出售,剩余50万株娃娃菜幼苗用于满足本地合作社70个钢架大棚栽种需求。
育苗中心局部 庄艺洁/摄
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但不并干涉车间的运营。“采购种苗和销售都是我们自己去联系企业。”韦政德说。
车间建成到今年,已吸纳李家墩村建档立卡户16人、其他群众180多人务工,贫困户月均增收2000元左右。
“不用交钱就有工作,收入还能增加,好!”
“好着嘞,有了这个车间好啊”,杨秋香说,“要不然像我们这样的妇女很难找到工作啊!”
杨秋香家在黑城子村,距李家墩村有4公里。她的老伴卧病在家,两个孙子一个在读大学,一个在读小学。儿子在做农活之余,会去附近的工地打零工。疫情缓和后,她和儿媳妇都来到车间工作。
“去年我就想来,但是当时活少人多,没做成。”今年夏天杨秋香正式“上岗”了。她几乎每天都和同村的人一起来工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杨秋香正坐在小板凳上用工具挑着育苗框里多余的青笋苗。这样的工作简单不费力,育苗棚里多是女性在工作。她们埋头挑着小苗,偶尔聊聊天放松一下。
左为杨秋香 庄艺洁/摄
在一个种植辣椒的钢架拱棚里,村民张学成正配合着一个小腿上绑着细绳的工人给辣椒丛“上绳”。“你给每排辣椒的两边都绷上绳,这辣椒就不会长歪了。”张学成蹲在地上转动手里的细绳团,根据搭档走的速度缓慢放绳。
张学成今年54岁,初中学历,由于没有技术特长,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在外打工,老了以后就没再出去过。
韦政德说,“张学成的老伴从来没有打过工,车间建成以后两口子都来这儿工作了。”对于能在车间工作这件事,张学成抬起头说:“不用交钱就有工作,收入还能增加,好!”接着又低头转动手里的细绳团了。
张学成正在工作 庄艺洁/摄
疫情防控和生产两不误
“疫情期间,工资也是按照平常的标准来发。”韦政德说。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甘州区为扶贫车间提供经营指导、用工推荐、项目对接等服务。
春耕生产时节,扶贫车间实行分散干活、分区劳作、机械化作业等方式,韦政德表示,“近期,我们合作社一方面搞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积极复工复产,让贫困户到我们合作社来务工,保证他们在经济上不能倒退。”
疫情期间的政策补贴对象为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乡镇的劳务站和输转出去的建档立卡劳动力。同时,疫情防控期间,扶贫车间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且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奖补;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按每人5000元的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奖补。经认定的扶贫车间(含东西部帮扶省市在我省创建的扶贫车间)跨省区调用原料和成品的运输,对其运输费由省市县三级按50%给予补贴。
李家墩村是大满镇唯一的精准扶贫村,有致富带贫的能力,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再加上该车间运营不久,规模较小,受疫情影响较轻。“我们扶贫车间是三个车间里运营得最好的。”韦政德一脸自豪地说。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张春、张华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