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雷坝镇:智“志”双扶 圆梦小康
西北师范大学驻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帮扶工作队在驻村帮扶期间,按照智“志”双扶、圆梦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把新时代高校帮扶工作的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兰仓大地上。
这几天,雷坝镇蒲陈村扶贫车间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再过不久,车间就将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刚吃完午饭,雷坝镇蒲陈村第一书记李喜平就和村干部来到了扶贫车间,查看装修进度。
几年以前,地处礼县下四区的雷坝镇蒲陈村还是典型的贫困村,185户村民靠天吃饭,经济收入全靠种地、务工。驻村期间,驻村帮扶工作队一班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了全村的资源基础现状、产业发展定位和人力资源基础。
他们发现,蒲陈村有着众多优质土特产品,但由于缺乏产品加工技术和有效的销售渠道,这些“山货”藏在深山人未知。为有效解决农特产品销售问题,去年,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争取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用于扶贫车间建设,协调帮扶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投入15万元用于购置整套榨油设备,车间占地700平方米,包含花椒、菜籽油、土蜂蜜三个生产车间,正式投产运营后,将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在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能让雷坝镇的农产品变成商品进入超市销售,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有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
“今年五月份,扶贫车间开始试生产时,我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了,主要负责榨油,每个月能领到3000元的工资,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我感到非常高兴。”蒲陈村贫困户汪张顺说。
同时,队员们还发挥各自优势,指导扶贫车间完成了产品的设计包装、营销理念的制定、生产工艺的选定等工作,目前,所有试销的产品经过检测,完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帮扶工作队还积极对接西北师范大学,把学校食堂和高校师生作为消费扶贫的主体,已完成80余万元的消费订单。下一步,队员们还打算利用青岛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对口帮扶雷坝镇的机遇,在东西部协作平台上为蒲陈村争取更多消费扶贫等帮扶资源。
“这个扶贫车间也是一个圆梦车间,圆了我们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和广大村民,能够持续脱贫、增收、奔小康,这样一个梦,我们的圆梦车间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能够进入超市,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利用我们这个平台,把礼县的农特产品,销售出去,推向更广阔的的市场。下一步我们驻村帮扶工作队将继续带领广大村民,巩固脱贫成效,一起奔小康,对接乡村振兴,我们继续努力。”雷坝镇蒲陈村第一书记李喜平说。
“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西北师范大学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在镇党委的统筹协调下,结合三名队员的个人特长,在扶贫车间建设过程当中,由帮扶工作队队员自己设计农产品的外包装,由队员自己拿到西北师范大学的科研机构进行产品的质量检测,最后由帮扶工作队和西北大西北师范大学的公会进行对接,为产品的最终销售开辟新的渠道,这些工作在全镇乃至全县范围内为消费扶贫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雷坝镇党委书记杨宇琛说。
另一方面,驻村帮扶工作队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帮扶的优势,持续发力雷坝镇基础教育工作,先后开展高校师生顶岗支教、乡镇专业教师轮训、选派优秀教师现场培训等活动,通过几年的帮扶,雷坝镇基层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已经跃居礼县基础教育的第一梯队。帮扶工作队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每名学生的观念,进而影响每户家庭转变观念,彻底拔掉精神贫困的“穷根”。
“帮扶工作队自从驻村以来,整天扎在村上,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带领我们发展花椒产业,还给我们建成了扶贫车间,为我们村上农产品的销售找出路,我们对他们的工作非常满意。”雷坝镇蒲陈村文书郝贵明说。
西北师范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用脚丈量民情,用实干助推脱贫攻坚,用责任和担当践行着新时代帮扶队员的光荣和使命,“智”志双扶,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通讯员 郭虎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0-07-10临泽平川镇: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走上小康路
- 2020-07-10文县尚德镇:发展有势头 小康有底气
- 2020-07-10徽县:蔬菜种植铺就群众小康路
- 2020-07-09灵台:搭起坚实扶贫桥 铺就群众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