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脱贫攻坚

甘肃灵台:一个贫困县的教育嬗变

20-07-10 17:41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编辑:赵满同

【专题】2020跟着总书记看甘肃

  坐落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的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灵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9个,贫困人口1.55万户5.83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7.39%,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最基本的县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2012年以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灵台县勒紧了裤腰带,八年间筹集24.5亿元兴办教育,促使全县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2015年,经严格的考核评估,灵台县提前一年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灵台一中、灵台二中分别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市级示范性完全中学。

  据统计,2012年至今,灵台县高考质量连续七年保持平凉市前三位,1593名学生被“985”和“211”院校录取,超过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35年的总和,9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当地干部群众普遍反映,灵台县这些年基础设施中建得最好的是学校,社会事业中发展最快的是教育,民生工作中群众受惠最多的也是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

  历史欠账大、基础条件差、财力保障不足……和其他国家级贫困县一样,灵台县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受制于县域经济发展,没有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北京到灵台,地理距离1000多公里,发展的距离也同样远。”这是平凉市委常委、灵台县委书记刘凯2011年从北京被选派到灵台县担任县长时最直观的感受,这让他意识到了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更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

  “从大道理上讲,扶贫先扶智,教育断穷根,灵台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最终得靠教育;从小道理上讲,博士当县长,教育如果抓不好,怎么也说不过去!”时任灵台县长的刘凯在谈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之于扶贫的关系时掷地有声。

  而在一次下乡调研中,灵台县梁原乡杜家沟村小学生上学靠简易吊桥过河的一幕更是深深刺痛了刘凯的心。

  资料图:灵台县梁原乡杜家沟村小学生上学靠简易吊桥过河。(灵台县县委办公室供图)

  “这样的场景究竟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带着这个问题,刘凯带队对全县教育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系统性调研:

  灵台县203所学校中,零散教学点多达96处;

  学校校舍普遍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久失修;

  30所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只有2所拥有食堂;

  许多学校没有配备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

  学生在外租住、几位乡村老师共用一间宿舍比较普遍;

  一名教师甚至支撑一所乡村学校十几年;

  教育系统人心思走,在一次灵台县直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遴选招考中,仅教育系统报名的就超过了500人,老师们不是潜下心来备课,而是一门心思备考……

  资料图:平凉市委常委、灵台县委书记刘凯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吃饭。(灵台县县委办公室供图)

  调研结果让刘凯捏了一把汗。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从调研结果看来,当时的教育条件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一些教师缺乏职业荣誉感,身在教育而心不在教育……

  思路在调研中逐步清晰,思想在调研中也趋于统一。最终,灵台县委、县政府一致认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2012年9月,灵台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大会召开,灵台县全面吹响了建设教育强县的“冲锋号”。

  经过了八年时间的改革发展,灵台县的教育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深居一隅的灵台县百里镇新集九年制学校,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村民李金平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学校一到冬天还要生火炉取暖,学校里没有食堂,离家远的老师和孩子们午饭只能靠啃馍馍凑合。现在新建了教学楼、教师公寓、学生宿舍和餐厅,冬天还有暖气,条件好了太多。”

  持之以恒来支持 “四个优先”显定力

  回想起教育改革和发展大会,刘凯历历在目。时任县长的他在会上讲到:“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支持教育、发展教育;战略定位要优先,科学规划要优先,公共投入要优先,资源配置要优先。”这“一个持之以恒”和“四个优先”,既是灵台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全县党员干部始终不渝的坚持和实践。

  资料图:灵台县城南小学。(灵台县县委办公室供图)

  这八年,灵台县累计投资5.89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4万平方米,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均得到了新建或维修,实现了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新建了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配齐了设施设备,有效解决了2万多名学生和1500多名教职工上学、住宿、就餐、体育活动等问题,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这八年,灵台县累计投资1400多万元,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普及工程,全县所有学校均接入宽带网络,实施了优质数字资源“班班通”项目,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灵台县131所中小学实施了数字校园平台建设,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全部达到标准水平,贫困地区的孩子也用上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师生们通过网络也能和大城市一样直接接受名校名师的辅导。

  这八年,灵台县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之间、山塬之间、校区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更加均衡。

  上良中学老校长朱伍德说:“八年前上良中学的教室还是砖木结构,没有学生宿舍,离家较远的学生只能在学校附近租房住,学校里没有操场,学生们上早操、体育课只能在镇上的剧院或农贸市场里凑合。”

  如今的上良中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楼宽敞明亮,教师和学生公寓干净整洁,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学校还建起了食堂,师生们每天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平整的操扬结束了几十年来孩子们在农贸市场上早操的历史。

  教师素质重中重 尊师重教氛围浓

  工资待遇不高、专业化发展不足等诸多因素制约,使得灵台县的教师普遍缺乏职业荣誉感和事业成就感,把当教师看作了一份职业,而不是事业。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灵台县委、县政府深知教育不只是抓硬件这么简单。教师,这个学生成长、成材的“引路人”,对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灵台县始终把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作为抓教育工作的“先手棋”,多措并举打好师资配置“组合拳”:

  资料图:灵台县表彰优秀教师。(灵台县县委办公室供图)

  坚持每年都召开高规格的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每年拿出100万元隆重表彰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起成立“灵台县县长教育基金”,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方式,实现了对优秀师生奖励和家庭经济困难师生资助的常态化,目前基金规模已达到469万元,奖励、资助师生210名;

  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按人均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县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以上,发放教师绩效工资,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标准核增班主任津贴,目前,教师平均工资明显高于全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投资1885万元,大力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建成教师公寓楼304套,解决了教师的在校生活问题,并为57名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分配了经济适用房;

  采取“请进来讲、送出去学”等方式,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师范院校建办培训基地,每年培训教师1500多人次,开阔思维理念,提升执教能力;邀请北京新东方等专业机构的老师到灵台讲学培训,有效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启动实施千名城乡教师交流任教计划,分批次选派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特别是师资薄弱校开展交流任教,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锻炼,有效缓解了城乡教育发展失衡问题。

  2011年以来,灵台县连续7年提高临时代课教师工资待遇。2018年,灵台县将符合条件的临时代课教师通过招录考试全部转正“入编”,120名临时代课教师圆了自己的“转正梦”,临时代课老师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这是如今许多灵台老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深切感受。

  灵台一中教师王海燕已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35年,他说:“教育的本质力量是精神,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觉得近几年灵台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走进校园,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面孔和学生们身上有先必争、有冠必夺的拼搏精神让人为之动容,这种精神也将陪伴着一个个灵台学子走向社会、走向更美好的人生,而这些,都是我们灵台最宝贵的财富!”

  补短板开拓眼界 贫困学子跃“农门”

  作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地处偏远、观念保守、经济落后等原因,很多孩子直到高中毕业才第一次走出灵台,名校对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也使得许多孩子缺乏自信、缺乏敢创敢拼的勇气和劲头。

  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教育观念落后,师生信息闭塞,缺乏外出开拓眼界、学习交流的机会,缺乏良好学习条件和习惯,拘泥于课本里的知识。

  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资料图:“举起理想的杠铃”北京大学博士生演讲团灵台一中报告会。(灵台县县委办公室供图)

  2012年5月14日,一堂名为“举起梦想的杠铃”的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励志演讲报告会在灵台一中举办,来自北京大学的8名博士生结合自己的奋斗经历,与灵台一中的孩子们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奋发进取,以梦想领航人生。

  2012年8月,邀请时任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亲临灵台县考察教育工作,南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在灵台一中揭牌,南开大学团委与灵台县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实现了校地合作的常态化,这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与名校、名师、优生沟通交流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从2015年暑期开始,坚持将初、高中优秀学生免费集中选送“北清人师”等名校参观学习,并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听一场大学讲座,进一次大学图书馆,参加一次大学社团活动,参观一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观看一场大学校园演出,在大学食堂吃一顿饭,与优秀大学生进行一次互动交流”“七个一”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亲身体验重点大学的学习生活,激发大家的成长志向和拼搏精神。

  高考是贫困地区学子跃出“农门”的关键一步,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不论是任县长还是县委书记,每年高考前夕,刘凯都会专门安排时间深入学校调研,陪同学们上课、复习,给他们加油鼓劲,高考结束后,指导帮助同学们科学填报志愿。北京大学“博雅计划”和清华大学“领军计划”推出后,刘凯又依托自己北大校友的身份,以个人名义背书,积极向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推荐优秀学生。

  随着灵台县教育优先战略的实施,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真正形成了全民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灵台县教育事业短短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坚定了各级干部开拓创新、勇于拼搏、争先进位的思想观念;教会了他们敢于担当、勇挑重担,与问题对着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方法;也让贫困群众看到了教育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幸福来自奋斗的现实事例,全县上下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

  教育发展助脱贫 凤凰还巢桑梓情

  统计数据显示,近八年,灵台县累计向各大高校输送生源16879名,一大批贫困学生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实现了“就学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并以其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摆脱贫困,真正实现了从“富脑袋”到“富口袋”的转变。

  资料图:“名校之路 励志之旅”圆梦报告会。(灵台县县委办公室供图)

  随着更多学子的毕业就业,回乡大学生把现代知识和现代科技带到灵台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等各行各业,在外工作的灵台籍人士,也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灵台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90后大学生严凤丽,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灵台,成为了灵台县百里镇二联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二联村坐落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条件落后,村困民穷让300多名群众深陷泥沼。面对这个“烂摊子”,严凤丽与那里的老百姓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从宣传讲解政策、帮助报销医药费、处理邻里纠纷这些小事入手,一步步得到村里群众的接受与认可,在她的努力下,那个贫困小山村的面貌也一天天发生变化,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村社道路逐步硬化,肉牛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2014年1月二联村“两委”换届时严凤丽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1月严凤丽入选第二期“平凉好人榜”,2015年7月荣获平凉市先锋引领行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1月被评为第四届“感动平凉”人物,2016年4月被授予“甘肃青年五四奖章”。“家乡的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学成后一定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一些事。”严凤丽说。

  教育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教育,灵台县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乡,实现了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2018年灵台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教育更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希望,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带动一个家庭的文明进步,而且事关一个地区的繁荣发展,只有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造就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才能在政策叠加的大好机遇中乘势而上、在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扶贫先扶智,教育断穷根,教育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往小了说,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势必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往大了说,一个地方走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改变这个地方的命运。这一点,已经被灵台县的实践所证明。”刘凯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兰州市重拳打击整治成品油市场 严惩违规违法行为(图) 兰州市重拳打击整治成品油市场 严惩违规违法行为(图)
  •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幕后花絮(组图)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文艺巡演幕后花絮(组图)
  • 日产700双 双双有市场——临夏县先锋乡卢马村小布鞋扶贫车间见闻 日产700双 双双有市场——临夏县先锋乡卢马村小布鞋扶贫车间见闻
  • 临夏州基层服务项目选拔招募考试笔试开考 临夏州基层服务项目选拔招募考试笔试开考
  • 上半年临夏州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上半年临夏州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 【飞阅甘肃】七彩丹霞 奇崛地貌带给你梦幻体验(组图) 【飞阅甘肃】七彩丹霞 奇崛地貌带给你梦幻体验(组图)
  • 金昌“市长热线”受理中心荣获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价值创造”优秀单位称号 金昌“市长热线”受理中心荣获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价值创造”优秀单位称号
  • 【跟着总书记看甘肃】张掖高台:讲好红西路军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图) 【跟着总书记看甘肃】张掖高台:讲好红西路军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过路客的“
2   兰州市重拳打击整治成品油市场 严惩违
3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探访电视剧
4   【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再访普家庄
5   “石榴杯”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
6   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升起热气球
7   扶贫相册——草原女儿卓玛吉 牧民脱贫
8   “跟着总书记看甘肃”网络主题采访团走
9   临夏州体育局为东乡县配发价值40余万元
10   日产700双 双双有市场——临夏县先锋乡
11   康乐:马巴村树莓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12   临夏州新增特色产业种植面积81万多亩
13   临夏州基层服务项目选拔招募考试笔试开
14   冉冉升起的明珠——临夏州政协部分委员
15   临夏两条路取名“厦门”“思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