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过路客的“充电站”:丁叔和他的“新”餐厅
三个月前,甘肃省张掖市普家庄的丁叔在村子里新开了一家餐厅,主卖卤肉和西北面食。但事实上,新店不“新”,这锅老汤,已经“熬”了四十多年。
事情还得从丁叔的爷爷说起。丁叔的爷爷是城里人,为了生计迁到离张掖城20公里的普家庄,在路边卖起了卤肉和面食。具体是哪一年,丁叔已经记不清了。“我那时候年纪太小了,记不住事儿,只记得还没开始大包干呢!”后来,爷爷的手艺传承给了丁叔的父亲,丁叔便开始打下手。“从14岁就开始帮忙,我今年快五十,半辈子了。”丁叔看着卤肉的大锅回忆起过往,不免感慨。
“老汤”遇上“新建设”
这口锅在丁叔的手里就换了三个地方。
丁叔的第一家店在张青公路上,当年这条公路穿村而过,丁叔说,这是通往青海的唯一一条路。后来修建227国道,餐馆也就跟着路走了。丁叔站在店门口,指向村头,“我第二家店就在那里,就是前面你们来的地方,现在建成了博物馆。”这家店时间也最长,从1990年左右开始经营一直到去年才关掉。
2018年普家庄吹响了建设新农村的号角,进行人居环境改革,丁叔的店这才第三次搬到了现在的地方。丁叔告诉我们,他是村子里第一批带头进行村容改造的人。“房子破了,政府补贴帮着你盖房,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新开张的餐厅门店不大,但内置却像模像样。餐厅共有两层,一楼用来营业,被分成了大厅、隔间和包间三个部分。二楼则用来居住,这样工作生活为一体的设计也对丁叔一家的生活起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丁叔的新餐馆 郑星月 摄
丁叔扬了扬下巴,示意我们看向楼上:“尤其是新改的这个厕所,像我们小娃子,以前的旱厕都不乐意上,苍蝇多得很。”“时代变了,不能光想着赚钱,要想想以后的生活。”丁叔说笑道,“现在村子里环境这么好,以后养老还是舒服得很。”
“能帮一把是一把”
要说起来这家餐厅最独特的地方,是它的地理位置。普家庄依傍在227国道边上,司机们把这儿当成歇脚的地方。也正因此,比起村子里的食客,丁叔店里的客人大多是过路客。丁叔扳着指头数着,“青海的,山西的,河南的,四川的,最远的还有厦门的。”
丁叔说,这些过路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着,有不少还是大车司机,运菜、运粪便,运什么的都有。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一位过路客仍然让丁叔记忆犹新。
这位过路客来自青海,从张掖运了大量的蔬菜准备返回时发现钱包丢了。“当时没有手机支付,他着急得很呐。”丁叔二话不说,没要任何的欠条或票据,给这位客人提供了饭菜,临走时还打包了点肉带走。
丁叔没打算要这笔帐。谁料,不到一个星期这位食客就找来了,如数付给了丁叔饭钱,还送了丁叔一个录音机。“那可是当时的宝贝!”丁叔砸了咂嘴,“事实上,他们也很艰辛。”
中午食客们在吃饭 郑星月 摄
这些司机常年在路上奔波,类似的事情有很多,丁叔说能帮一把是一把。有时候走得匆忙,过路客们的东西也时常落在店里。“但凡我看见了,我都给收起来。不管隔多长时间回来找,都在。”也因为这样,丁叔的家里珍藏着许多锦旗,都是过路客们送的。
“我的店回头客很多”
晌午,原本冷清的小店人气突然热闹了起来。吃客大多是西北汉子,操着一口方言,“老板,一碗炒炮,半斤卤肉!”
“好嘞!”丁叔应了一声,利落地从锅里夹出一大块肉,放在称上称了称。确认过重量后,用刀切成五毫米左右的厚片,一股脑儿地把肉撮进案板边上的小铁盘里。
丁叔给客人夹肉 郑星月 摄
没几分钟,面也上桌了。西北人豪放,一碗面,一碟肉,几瓣蒜,一餐饭就结束了。
丁叔的餐馆没几样菜,只有基本的西北面食和卤肉,但回头客却特别多。“但凡路过,只要车进的来,他们绝对会进我的店吃上一口。”说到这里,丁叔有点骄傲,“饭菜多不重要,精才行。我只有十种菜,十种菜都好吃,这才留得住人。”
丁叔每天早上六点起来煮肉,到中午差不多就能吃了。一天能卖三四锅,有的过路客觉得好吃,经常给家里人带点回去。“面食可能有人吃不惯,但你一说新沟卤肉,大家都爱吃。”
至于这锅老汤还熬不熬得下去,丁叔不强求。“娃们都有自己想干的事,开心就行。”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张华、张春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