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诗意家园杨湾村
航拍康县寺台杨湾新村 镡世理摄
蒲月时节,走进素有“康北粮仓”之称的康县寺台镇,天蓝云白、绿水暖风,567国道上到处都是环境综合整治的“红马甲”。杨湾村,一个白墙灰瓦门楣闪耀亮光的村庄静静的坐落在一簇簇树木当中。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个个设施配套的文化广场、一幅幅反映历史文化、地理风貌的浮雕的文化墙……慢慢地铺展着壮美的画卷。
建设新村绘就“诗意家园”
身之所栖,便是心之充盈的底气,更是精神高地的基石。
杨湾村,听起来一个洋气上档次的名字,可是它和康县的大部分村庄一样,在建设前期,都是以脏、乱、差出名的旧村庄。正如杨湾村老人杨志金谈起村内变化时说的,“我们杨湾村被全乡人称为‘猪屎村’。前几年,乡亲们养的猪在庄内自由乱窜,到处都是猪屎,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好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绕庄一圈,走在那里,都是干干净净的。”
当记者走完整个村庄,才知道老人的一番话只是美丽家园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杨湾村将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全力清理房前屋后多年沉积的垃圾、拆除危旧塌陷房屋、整理破椽烂瓦,并积极修葺老房屋、平整院落、堆砌花园、绿化空地、栽植树木等。
现在“安居、宜居、美居”成为杨湾村环境之美的具体指向,走进村内,康北传统民居和新式小楼和谐统一地安静于隅,反映寺台镇历史名人、二龙戏珠、传统酿酒等内容的文化浮雕墙和活动广场上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精致典雅的小景观映入眼帘,使人忘返。
转变观念重塑“美丽心灵”
“现在我们来到村上时,遇见抱着娃娃的小媳妇、背着背篼穿过巷子的青年、两个并排坐着拉家常晒太阳的老奶奶、 四五个围坐在一起绣十字绣的妇女、弯着腰拾掇花园里花草的老人,他们都会停下手中活,站起身,热情的邀请我们到屋内坐一坐,喝水休息。”康县寺台镇副镇长陈玉梅说。
“当初刚开始建设时,我们镇上的干部只要一进村里,到处都是告状的、说风凉话的声音,现在好啦,群众们都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拉家常。”陈玉梅高兴地说。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记得几个年轻人肩膀扛着粗粗的木头,面带微笑的走在杂草从中,了解后才知道,其中有两位年轻人还是镇上的干部。”杨志金说。
“万事开头难。为了把杨湾村建设好,镇村干部、党员带头开展环境整治,帮助拆除危旧房,清理垃圾,我们大干了一百天终于改变村内环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总有被感动的时候,最终,群众对我们是从起初的漠视到后来的热情相迎。群众的思想改变了,整个村庄的精神面貌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陈玉梅说。
那些原本每天皱着眉头、板着脸,总想着自家土地被邻居占用的群众,通过宣传教育,思想上转变为“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坦荡。心里的疙瘩解开之后,村民在碰头时,互相报以微微一笑,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文明新风已经在村里兴起。
如今,杨湾的村民们在茶语饭后,来到新建的广场上,拉拉家常,聊聊闲话,年轻的姑娘媳妇们也学着城里人,跳起了广场舞,劳动一天的疲惫也就烟消云散了。
文化熏陶浸润“乡村文明”
夜幕降临,杨湾村文化广场上乐曲悠悠,歌声阵阵,每天的广场舞准时跳起。不管舞姿、不管音调,一群大姑娘小媳妇们开始演绎起了除去洗衣做饭照看孩子之外的快乐曲目。在村里的图书阅览室,放学后的孩子挑选着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村内的小伙子约三两好友、一起来一场乒乓球或者篮球赛,生活充实自在。
“打麻将的人少了,吵架说是非的人没了,大伙闲暇的大部分时间在这里‘泡’着,看书跳舞,聊天听曲,日子过得很惬意。”正在广场健身的孔大叔笑吟吟地说。
杨湾村的公示栏内,“美丽农户”评选的通知和公示名单并排张贴在一起,评选出来的家庭女主人的名字都“亮”在那里。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该村以家庭变革促进美丽乡村管理,为精神文明创建助力加油。“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的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声无息地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传播着真善美、传递着正能量。
“身有所栖,心有所寄”,便是杨湾村这片土地上结出的精神硕果。
“团结桥是村上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修建的一座便民桥。桥建起来之后,为了纪念杨湾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展示今天的杨湾人热情好客、邻里和睦的文明新气象,我们充分征求了群众的意见,把桥的名字定为了‘团结桥’。”谈起“团结桥”名字的由来时,陈玉梅自豪地说。
“团结桥”三个猩红的字在蓝天的映衬下闪闪发光,见证着该村从最初的人心涣散到今天的团结一致共建好家园的奇迹,而这样的“奇迹”不仅只发生在杨湾村,全寺台镇,全康县都正在演绎着关于“团结桥”的动人故事。
通讯员 焦杨红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