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实现脱贫到振兴的华丽转变
山河为证!时间为证!
2020年3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会宁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会宁,从此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多少代会宁人的希冀与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筚路蓝缕,征途漫漫。
这是一次充满艰辛的化蛹成蝶;这是一篇饱含梦想的铮铮誓言;这是一段决战决胜的从头跨越。
会宁,曾经“苦瘠甲天下”,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贫穷、落后是人们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沉重记忆。
会师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之战中,会宁人民发扬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红军会师精神,对症下药找良方,精准施策拔穷根。如今,这里项目建设如雨后春笋,产业发展遍地开花,群众收入连年倍增,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巩固提升,破解时代新课题
脱贫攻坚是“百年目标、全党使命、中国承诺”。
2019,是会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县完成7585户34098人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任务,实现69个贫困村脱贫退出任务,至此,真正摘掉了扣在祖祖辈辈头上的深度贫困帽子,这是会宁最值得骄人的成绩。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随着会宁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决胜深度贫困的难度越来越大,全县剩余未脱贫的3个深度贫困村,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基础落后,脱贫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返贫率也高,是真正“最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继续保持滚石上山的勇气和斗志奋勇争先,如何啃下最后深度贫困的硬骨头,如何打通通往深度贫困最后一公里的道路,成为摆在全体会师儿女面前一道新的历史课题。
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眼下,会宁县正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 “四不摘”要求,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
从中川油菜花海田里眺望,在大沟深处杏花村中游逛,到头寨果园行间体验丰收的喜悦。这几年,会宁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头戏抓好抓实,不断打好主动仗,唱好主旋律。围绕产业富民先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围绕政策扶持引领,让群众增收的腰杆硬起来,围绕项目支撑带动,让人民增收的路径畅起来。
政策牵引,打通发展主动脉
“聚焦深度贫困”,以政策牵引为主线,持续增强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意识,这是打好打赢深度贫困战的基础和前提。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深度贫困的堡垒,越要牢固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想,越要牢记职责使命,对照目标任务,正视存在问题,以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的姿态保持战胜深度贫困的自信和担当。
日前,会宁县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动员大会,这是会宁县举全县之力、全面吹响向深度贫困进军的冲刺号令,标志着全县坚决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后总攻的时刻已经到来。
塔寺岔村是汉家岔镇唯一的未脱贫村,也是会宁县仅剩的3个未脱贫村之一,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6户548人,目前累计脱贫134户50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16%。
今年以来,按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推进要求,县上实行了挂牌督战工作机制,紧盯目标任务,坚持把“紧盯达标不放松,确保效益增收入”作为全村脱贫退出的总攻要求,理清产业覆盖达标和效益的问题,明晰政策帮扶举措,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我们村把脱贫摘帽作为头等大事,全村坚持三位一体,实行战前总动员。”塔寺岔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宝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多方努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实现脱贫,首先要争取基础道路建设,全村在2020将近硬化11公里硬化道路,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其次是进一步加大养殖产业发展力度,确保有稳定增收渠道。”
据了解,会宁县在强力推进各项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地实施中,还以“一户一策”为抓手,积极开展已脱贫户“回头看”工作,不断健全稳定脱贫长效工作机制,全力做到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坚决防止返贫退贫,同时有力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产业为基,夯实致富新路径
富民特色产业,是会宁农民稳定脱贫的“压舱石”、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持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不断加快,会宁县立足区位优势,坚持因势而动,顺时而为,把产业脱贫、产业富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思路、主抓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作为实现全县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与此同时,县上按照产业富民先行先试的思路,不断坚持在实践中深化探索,在探索中力求突破,着力依托草畜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行乡村旅游,突出地域特色整体推进塑料大棚有机蔬菜种植。如今,米粮川上、苏堡塬间、大沟深处,从“聚点成片”到“以点带面”,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生机蓬勃,遍地开花,渐成体系、日益壮大。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巩固脱贫成果,还是要靠发展产业。
会宁县八里湾乡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主抓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作为,把持续培育特色安格斯肉牛养殖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首要渠道,通过不断创新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改良特色养殖品种,切实提升脱贫质量。
这个乡的苟川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促脱贫,以项目实施夯实贫困户产业发展基础,2018年成立的会宁县苟川村安格斯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党支部+企业+养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助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现在养殖场养殖规模已经达到89头,其中新生牛犊26头,已经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
村党支部副书记丁亚兵告诉记者:“对没有饲养能力的农户,我们动员到我们村里的牛场做代养,这样既不耽误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又能享受国家的产业扶贫政策。”这个村的养牛场发展代养户20多户,新颖独到的方式为全村脱贫攻坚注入不竭动力,现在,安格斯肉牛产业也越来越好,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更“牛”气了。
奋进赶超,实现脱贫大梦想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铁铮铮的誓言,也是沉甸甸的承诺。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如何迈的坚定,踏的稳重,走的健远,成为会师儿女千辛万苦、上下求索的艰难探索。会宁县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按照“1+N”产业增收模式和“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要求,围绕"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一业领先,三业并进”的发展思路,依托全膜种植稳基础、黑膜洋芋抓片带、药材蔬菜增效益、牛羊养殖鼓腰包,持续强化产业致富引领,并不断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县上按照三张主打牌协同发力的模式,倾力打亮“金色教育牌”,全力打好“红色旅游牌”,着力打大“绿色产业牌”,会宁独具特色的品牌效益日益凸显,成为推动会宁脱贫攻坚的一泉活水,一股力量。
位于大沟深处的厍弆村,曾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也是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几年,全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合作经营新模式,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企业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户入股,按照“园区化建设、有机化种植、三变式运营、认领式参与”的思路,以“党群创业互助协会”为统领,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1200座有机蔬菜塑料大棚分给300户贫困户,每户4座棚,实现了户户有增收渠道,家家有致富产业。同时,厍弆村还柔和了大沟深处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突出50多个古堡的“荒”、百年学窑的“情”、田园果蔬的“绿”、农家茶饭的“香”,乡野风光的“淳”,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发展公益乡村旅游,逐步探索出了以“杏花”为主题,以“挖掘深度贫困地区资源”为内涵的“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乡村公益旅游”路子。如今,大沟深处杏花村的名字早已响彻陇原大地,成为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奋进赶超的典型范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和景明的会师大地,精准扶贫政策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会师儿女将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同心同向,克难攻坚,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努力实现全县共同迈上康庄大道的新跨越!
通讯员 魏永刚
相关新闻
- 2020-06-15康县:精心谋划乡村振兴蓝图
- 2020-06-09甘州梁家墩镇:美丽乡村刘家沟 党建引领促振兴
- 2020-06-09临泽平川镇:沃野逢时景象新 蔬菜产业促振兴
- 2020-06-05灵台梁原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