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扶贫助困为己任 爱在一山一水间——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参与脱贫攻坚综述
本网记者 王莉文
2020年,中国将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14亿中国人将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一项:消除贫困。
2020年初春,随着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天祝县、庄浪县、会宁县等3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困难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甘肃75个贫困县区累计摘帽退出67个,全省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时的33.2%下降到0.9%,全省藏区实现整体脱贫,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这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创新思路、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的结果。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帮扶资源与农村贫困人口的重要纽带,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是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脱贫攻坚,既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又是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舞台和现实途径。
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简称“一山一水”)是依托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在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为省社科联。一山一水自2008年1月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深入践行扶贫开发,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从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入手,促进社会帮扶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汇聚,在承担公共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实施帮扶项目、协助科学决策等方面主动作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山一水重点关注区域经济、环境生态、社会民生、公共服务、公益组织等领域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并将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公共政策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生合作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包括灾害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扶贫)、公益机构能力建设、国内外发展机构咨询、发展项目社会影响评估和监测评估及本土社会组织的孵化和发展等。与民政部、财政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妇女署、壹基金、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德国米苏尔基金等国内外20多个发展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政府部门和基金会的奖项荣誉60多项,连续2年被全国社科联评为智库建设先进单位,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评为甘肃省优秀社会组织,被甘肃省民政厅评为5A级社会组织。
迄今为止,已实施国内外发展机构资助的项目500多个,项目资金累计达到2亿元,帮扶救助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近130万人次。同时,积极参与甘肃省“精准扶贫”项目,在生态扶贫、灾害救助、留守儿童关怀等方面资助近8220万元,实施了80个精准扶贫项目。
从“母牛滚动”到“养牛合作社”助力乡村稳定脱贫
13年来,一山一水持续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生计改善、社区发展和社会治理,先后实施了从“母牛滚动发展”、“绿色母牛银行”到“两社一户”模式的乡村扶贫、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等的生动实践,探索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注重改善西部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平凉市崆峒区大寨乡清水岭村,许多村民陆续从祖祖辈辈居住的窑洞搬进了新居,整个村庄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养牛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村民过上了殷实的日子。老支书马生发说:“现在我们村养殖大户不少,10头以上的二三十户,最多的一户养了27头,家家有牛棚,这个养殖规模是从兰大的教授来了之后开始发展起来的。通过无偿发放母牛,给一户一头牛,二亩生态林,结合退耕还林,慢慢的生态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美”。
马生发所说的教授,就是被誉为“扶贫教授”曾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5′十大陇人骄子”的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一山一水理事长丁文广,该项目就是周期为3年、前期资金投入168万元的“母牛滚动发展”项目。经过几年的探索,“母牛滚动发展”模式越来越成熟,该模式也被农户亲切的称为“绿色母牛银行”。2015年,一山一水在此基础上又投入资金250万元在大寨乡的5个村实施了为期3年的“绿色母牛银行”项目,使453户2000多人受益。
2018年,甘肃省民政厅启动了“甘肃省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主要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扶老助老、扶残助残、关爱儿童、救助困难群体等社会服务项目。一山一水承接了平凉市庄浪县贫困地区帮扶示范项目,针对郑河乡下寨村124户贫困户的生计状况进行产业扶贫及农民技能培训。该村位于庄浪县东南部,属六盘山贫困片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村民经济收入除了养牛养羊,主要靠出门务工。经过多次的反复沟通、协商,最后确定通过养牛进行产业扶贫,带动发展。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一山一水将其在庄浪县郑河乡下寨村实施的养牛扶贫项目提升总结为“两社一户”模式,即紧紧围绕“当地政府统筹、社会组织引导、合作社执行、农户参与”。“两社一户”模式运行的机制是:政府发挥领导作用和资金支撑作用,社会组织发挥技术和专业指导作用,利用当地合作社在地资源优势,社会组织以贫困户的名义购买品种牛投放给合作社“集中养殖”,并以贫困户名义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盈利后为贫困户发放红利。这一模式不仅得到当地乡政府、村两委的大力认可,还带动了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变了村民的传统养殖观念,推动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作用。
通过一山一水的项目帮扶,如今清水岭、下寨村的养牛产业已经发展得红红火火。“母牛滚动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两社一户”模式也为我省“精准扶贫”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型模式。
站在自家养殖场上,青山环抱下的下寨村,一色的青砖白墙,崭新的农家院落,村民王军喜满怀喜悦和信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国家的扶贫政策和一山一水的专业指导,让他的合作社能够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到2020年脱贫之后,能够将村里的五保户和相对贫困户纳入到集体养牛中来,帮助他们持续改善生计。
“托神蜜+杨宋果”为贫困村量身定制特色脱贫产业
托神村位于被誉为“梯田故乡”的国家级贫困县庄浪县,地理位置偏远、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打工,受气候和降雨量影响,农作物产量极不稳定。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导致他们投入高产出低,村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2018年,一山一水承接了甘肃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参与脱贫攻坚试点项目——“盘安镇托神村和杨宋村特色养殖种植产业服务项目”。经过调研论证,确定把养蜂作为重点选择,这也是一山一水项目团队、驻村干部和村民一起“碰”出来的。
托神村地处关山林区的边缘,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发展养蜂,同时,养蜂对当地生态无破坏且投入劳力少、耗时短、成本低。为进一步提升托神村蜜蜂养殖户高效养殖蜜蜂的能力和积极性,一山一水项目团队在盘安镇托神村还开展了“托神村蜜蜂养殖技能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蜜蜂养殖农户提供技术支撑,帮助托神村蜜蜂养殖户提升能力、转变观念。如今,养蜂这个扶贫产业在托神村初见成效,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家养起了小蜜蜂。
杨宋村位于庄浪县东南部,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近年来,随着庄浪县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杨宋村也将主要精力放在苹果种植上,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加上科学管理不到位,收益较差,与邻近村苹果种植大户一年十几万的收入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一山一水项目团队的到来,也为这个贫困山村带来了些许新意,在实地考察和走访后,决定在杨宋村重点打造一个示范点,积极推广发展苹果产业的先进理念与模式,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依靠苹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未来。为进一步推进杨宋村苹果种植基地的发展,一山一水项目团队除了举办培训、给农户发放培训手册和农具以外,还与盘安镇农资供销站签订项目物资采购合同,保证了项目周期内杨宋村苹果基地所需农药、化肥的及时供应。同时,还指导他们成立了苹果产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带动杨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加入合作社的方式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目前,盘安镇托神村和杨宋村特色种养业服务项目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托神村蜜蜂养殖户的积极性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了方便养蜂农户的交流、分享蜜蜂养殖经验,一山一水为农户建立了蜜蜂养殖技术交流群,养殖户踊跃发言并相互“切磋”,部分村民已经开始收蜜,尝到了“甜头”。杨宋村苹果种植基地已完成春夏两季施肥,基地一号田的运营管理进入正轨,村民对苹果产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以及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钱景”一片光明。
创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模式着力生态扶贫
贫困与灾害往往是一对双生子,是连体的兄弟。由于贫穷,人们往往迫于生计,过度的垦荒种地,过度的砍伐森林,过度的攫取资源,进而破坏了生态与自然环境,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由此,形成了“贫困导致生态退化,生态退化造成灾害频繁,频繁的灾害又加剧了贫困”的恶性循环链条。 甘肃省属于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省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率高、活动强度大、分布地域广,往往以突发、群发、并发等形式造成许多重大灾害事件。时下,全国范围内做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组织相对较少,因为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充满着各种挑战,需要将“根”深深植入农村贫瘠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
13年来,借助产业项目推进“社区发展”是一山一水长期坚守扶贫一线的“主战场”。他们基于50多个生态治理、扶贫和灾害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和实践发现,西北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受制于生态环境、灾害、贫困、决策支持系统等,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解决发展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模式来促进和保证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实施发展示范项目”是财政部和民政部在我国首次启动的针对公益机构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一山一水连续3年获得了这个项目的资金支持,以实施项目为契机,探索通过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从根本上杜绝因灾返贫,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解决因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贫困的再发生。为了杜绝生态破坏引起的贫困,就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自然环境的风险管理,因灾返贫和生态破坏返贫杜绝了,就可以极大的降低返贫率。
一山一水通过积极争取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中央财政扶贫项目和其他基金项目等多方资金支持,创新性地提出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进而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认知—减缓—适应的气候变化应对模式”,并确立了助力“社区发展”的主线思路:即将扶贫、环保、灾害管理和农村社区能力建设统筹考虑、系统推进的耦合模式,其核心点在于较好地解决了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先输血,再造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为贫困地区设计了具有“造血”能力的产业项目,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致力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丁文广教授充分发挥其管理国际发展项目的优势,利用其网络资源,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先后从施永青基金、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等发展机构争取了150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全部投入到崆峒区和其它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用于实施道路、村卫生所和饮水工程等项目,使4000多户贫困户、2万多人受益。针对甘肃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知识欠缺、接受科技知识能力较低的实际,为了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一山一水在实施社区发展项目的同时,还强化了对农民的培训,将农村社区能力建设作为“社区发展”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能力建设从根子上解决深度贫困的问题,旨在帮助农民通过自身掌握技术把他们从贫困的怪圈中解救出来。
围绕构建社会组织专业化救灾应急反应平台推动公益扶贫
回顾甘肃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历程,一山一水作为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因为起步较早、工作卓越和管理规范,为我省区域性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疆扩土”式贡献,自身也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公信度较好。
中心自成立以来,从“5.12汶川地震”到“4.20雅安地震”再到“7.22岷县地震”,以及近两年的“8.7”陇南泥石流灾害响应、“7•10陇南洪灾”紧急救援……每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一山一水的工作人员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害救援的现场。在岷县灾后重建过程中,一山一水也是唯一一家坚持灾后救援长达2年的公益机构。由于在救援行动中的出色表现,一山一水获得了“壹基金灾害救援贡献奖”和“壹基金灾害救援勋章”等荣誉,还被甘肃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社会组织。
2013年岷县地震后,甘肃公益机构得以迅猛发展,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甘肃公益救灾联盟”的崛起,而一山一水正是这个联盟的主要发起者之一。甘肃公益救灾联盟源于‘壹基金’支持属地灾害响应的实践与探索。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是大灾有人管,小灾无人应,但小灾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却可能很大。于是,一山一水主动探索走社会支持组织的道路,发起成立了“甘肃公益救灾联盟”。
为了满足联盟成员单位的多元化发展,除了救灾还开展环保、教育等公益事业,遂将联盟发展成了“甘肃公益网络”,截至目前,这个网络已有120家合作伙伴,辐射甘肃全省14个市(州)。自2012年通过连接资源为甘肃困境儿童发放壹基金温暖包,截止2019年底累计发放温暖包53420个,价值1914万元,覆盖省内13个市州,使52000名困境儿童直接受益。净水计划项目自2012年从甘肃开始实施,逐步发展到联合全国22个省143个县(区)99家社会组织,为2226所农村学校安装纳滤净水设备2378台,价值5232万元,累计使110万名儿童受益。
除此而外,一山一水还帮助众多的公益机构做战略规划,旨在通过项目管理、项目监测评估等技术培训,推进甘肃公益网络伙伴机构的能力建设;借助公益沙龙,促进甘肃境内NGO之间的交流;同时还申请并执行了“甘肃公益组织陪伴成长计划项目”,在甘肃范围内选择性地孵化了20家公益草根机构,通过搭建跨界交流分享和资源对接平台,促进了各机构所在社区的公平发展。
时下,参与救灾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社会志愿者三大主体,但爱心企业和志愿者的备灾能力较弱、救灾专业性不强。为此,2018年甘肃省民政厅联合一山一水共同启动了“甘肃省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多年的救灾实践表明,社会组织救灾的联合协作机制的建立主要通过一批专业性的基金会与个人发起,这些推动者是社会力量救灾的关键,多方参与式的社会化灾害治理,已逐渐发展成长为甘肃救灾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虎孝君,一山一水总干事、壹基金联合救灾甘肃公益救灾网络协调人。作为资深公益人,自2012年以来协调甘肃省内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型灾害救灾工作20余次,对接资源1亿元,仅在2013年担任7.22岷县地震救灾甘肃公益救灾网络总指挥时,就为岷县地震灾区发放救灾2000万元。曾荣获“2013年中国民间救灾优秀志愿者奖”,“2015年度甘肃省绿色卫士”荣誉称号,2018年社科联全国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
一山一水理事长丁文广教授从2002年开始参与灾害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知识。他表示,灾害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灾害领域的关键词和发展趋势,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表明,灾害风险管理比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成本低得多。我国传统的救灾体系都是政府主导的救灾,但当突发性、大规模的灾害发生的时候,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很有必要,社会组织可以成为政府的有效补充。同时,在没有灾害的时候,社会组织可以在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当然,社会组织在筹款方面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
通过政策建议、第三方评估和反映贫困人口诉求等方式参与脱贫攻坚
一山一水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公平地满足脆弱社区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中心所关注的河西走廊“高铁建设项目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得到《中国经济周刊》的深度报道,该报道先后被国内有影响力的60余家媒体转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得到省上主要领导的批示。随后,工程建设单位积极整改,投资数亿元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丁文广教授及其团队还关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及国家公园建设,他与兰州大学勾晓华教授、李育教授及一山一水副理事长张宇研究员等合作,共同向甘肃省委省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提交了三份资政报告,先后得到8位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为祁连山生态治理及国家公园建设发挥了智库支撑作用。
同时,一山一水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通过主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白银市白银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皋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酒泉2030”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时期促进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及《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兰州新区生态屏障及景观绿化树种(植物)适应性评价与应用》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赢得委托方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另外,一山一水在参与平凉市崆峒区农村低保评估认定中,以四十里铺嵋岘村为试点,成功探索出了农村低保认定“嵋岘模式”(也称“6123”模式)。该模式操作简便,容易理解,既解决了一些农村低保评定中难以解决的“人情保”“关系保”“拆户保”等问题,也解决了低保认定工作中人力不足的问题,是“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为新时代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为此,一山一水党支部书记、副理事长、首席智库研究员张宇表示:今后,中心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秉持一山一水“公平地满足脆弱社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社区善治”的愿景和理念,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各类基金会、企业和公众的支持下,通过在所从事的社会智库、社区发展和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执着深耕,立足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着力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制约,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困难和问题,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通过承担公共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实施振兴项目、协助科学决策等积极主动替政府分担部分公共责任,在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和模式,助力新时代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新闻
- 2020-06-09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局举办读书朗诵活动(图)
- 2020-06-09兰州市东岗交警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图)
- 2020-06-09签约9229万!津甘线上牵手消费扶贫 助力精品陇货进万家
- 2020-06-09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局联合多部门开展河水超标洪水防御演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