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走近收藏】鲜为人知的武威匾额

20-06-10 09:2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走近收藏】鲜为人知的武威匾额

  1910年,在中国的澳大利亚人莫理循西北行拍摄的凉州古城。

  李铭汉故居

  李铭汉故居中留存下来的匾额之一。(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李学辉

  匾额是集文字、书法、镌刻、雕塑、篆印、工艺、美术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文化体现。因内容的不同,称谓也有区别。挂在朝堂、府衙称官匾;挂在民间院户门头,称门额。凡有古建筑处,就有匾额。匾额式样多变,具有装饰性,与所处的建筑相互辉映,表现了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匾额是所处建筑的门脸,多为木质。从内容上可看出挂匾者的门第层次、姓氏来源、道德修养、思想情感、处世哲学、精神寄托、美好追求等。匾额虽小,学问很大,是研究建筑、门阀、匾属的重要资料之一。

  文化繁荣之地,匾额亦多。武威自古崇文尚德。有清一代,名人辈出,所留匾额颇多。较能反映武威较深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按匾寻迹,匾额背后浮现出的是几多兴衰,让我们可以从中觅出一点历史的印迹和与之相关的渊源关系。

  四大城门匾额

  我们幼时,曾传唱一首歌谣,作为一种游戏,即说武威城门楼。“东门楼子,西门楼子,南门楼子,北门楼子,二十四个城门楼子。东门楼子龙滚石,西门楼子七鼓堆,南门楼子雨打瓦,北门楼子看西瓜……”小时候,没明白多大意思。后才知道,这里面有奇观,也有传说,还有情趣。

  据武威学者窦濬先生讲,东城门楼巍峨高大,其形状类似于天安门。城门中洞长二十一丈,宽五丈,两中柱柱顶石为鼓儿石,柱上雕龙,龙尾缀石,龙首相对,中挂铁灯笼。铁灯笼传为赵飞赵铁匠所铸,工艺精美。远眺,龙首摇动铁灯笼,似为二龙戏珠,极富动感。

  相传八仙过武威,进东城门时,铁拐李抬首一瞧,见二龙滚着铁灯笼,翻腾不已。铁拐李打开酒葫芦,将口对着灯笼一晃,自此,龙珠不再晃动。

  南城门楼亦为三层。若天晴之夜,进楼阁,辄有夜雨打瓦之声,似在弹奏,极富乐感,寻声而去,则声顿止。抬头望天,天晴如洗。久而成为武威一景,曰夜雨打瓦。出南二城门有一城墙,照壁墙中立一剑,剑头正对天梯山。此剑又称分水剑。剑上裹布,布上有文。立剑于此,意为分黄羊、杂木两河之水,使武威免受水灾之祸。

  据王宝元先生在《凉城沧桑》记载,明代再修凉州城时没开西门,后宋晟镇守凉州时,增辟西门。宋为安徽定远人,明史有传,曾四次镇守凉州,前后达二十余年。清人沈翔曾作《凉州怀古》,有“峰向南来皆有雪,城当西面独无楼”之句。民间传言鲁班筑西城门楼,昼筑夜走,后寻踪至嘉峪关,才知城门楼一跑千里,遂作罢。西城门有七处土堆,下埋坛,坛内装铜钱,成阵法排列,人立于土堆前,则成八个,换一个站立,依旧如此,遂成一谜。亦有人说这七个土疙瘩凸在城墙上,似为北斗七星,又称七星剑。

  传说筑北城门时,有四棵大树,正立相对,号为通天柱,设计者依树之所立位置修造了北城门楼。北城门中楼为阁子楼。有一木柱,中间有一结疙瘩,取结透亮,乃为一洞,从此洞眼遥望民勤,民勤所种西瓜都历历在目,遂称千里眼。亦为武威一景。

  城门雄壮,匾亦增彩。西城门匾为石匾,黑底,一尺见方,上书“遥接峪关”;南城门匾曰“翘映天梯”,东城门匾为“河西保障”,北城门匾为“大好河山”。西、东、南城门匾为何人所书,已无资料可考。据说北城门匾为武威名流杨成绪所书。“匾大如房”,武威学者冯天民先生在武威《馆藏名匾》序中云:杨成绪书写此匾时,聚精凝气,意兴湍飞,大草“河”字右偏旁连拐三道弯。有人问他为何拐了几道弯,他言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我这河字才拐了三道弯。此亦为美谈。

  李铭汉故居匾额

  李铭汉故居位于达府街。旧貌由三部分组成,中为祠堂院,西为住宅,南为花园。据宋振林先生所著《名胜古迹》载,祠堂院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坐南向北,分前后两院。后院上堂屋面阔五间,硬山顶式,屋脊施砖雕,飞檐出廊,滚檩踩枋。东、西厢房各三间,不出廊。北面过庭三间,朝南出廊,亦滚檩踩枋。过庭北面为前院,东、西厢房各五间,临街的大门两侧各有倒座儿,与住宅院与花园构成李氏故居。花园已毁,住宅区已建了住宅楼。2018年,李铭汉故居被列入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项目。

  李氏三代,为“凉州世家,族望通明。茂苑仪型,门风清邵”。李铭汉(1809年-1891年),字云章,受业于名流,“虽布衣终身,但因德行高尚,学问渊博,负重望于乡邦”,其子于锴,字叔坚,为铭汉先生次子,“致力于志士、循吏、学人三种境界,均有突出业绩”。“鼎文先生(1919年-2014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感情,一生撰写了不少考证故乡文史的文章。这些文章写得既亲切朴实,又材料翔实,如数家珍;既倾注着对家乡的热爱,又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引文自伏俊琏先生《怀念李鼎文先生》)

  李铭汉故居复修期间,有受惠之人后代捐出于锴先生去世后因感其在任山东沂州知府时曾用薪禄银元两千元买过两年“更名粮”,减免武威县王、吴、宋府赋税1800石之举所送的两匾:赋去烦重,槐荫满庭。现已悬挂至李铭汉故居。

  李铭汉故居原府门大门门匾为“陇西望族”,楷书书写。何人所写,现已不知。原大院过庭悬挂朱砂红金字匾额“中原耆旧”,由书法家曾国杰所写。两匾不知归落何处。

  张兆衡府第匾额

  据梁新民先生考据,张兆衡府第在凉州城西小北街西侧,张澍故居南面,从坐西向东的一个街面进去,直顶到一堵影壁,而后从南、北两个侧门进去,是南、北两院房子,旧城改造时已拆除。

  张兆衡为武威清代十大翰林之一,生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道光二年(1822年)散馆改知县,因请假省亲,未选任。曾主讲兰州五泉书院、兰山书院。道光十三年(1833年),46岁时选任山西和顺知县,后调任曲沃知县。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擢升朔州知州,到任一月,便称疾告归。其为官,“循声大著”;侍奉双亲,乐不易此。较受世人称道。

  据武威学者朱子云先生所记,张兆衡府第门额为“忠刚遗泽”,由清道光左都御史、书法家姚元之用隶书题写。花亭匾书“古雪山房”。上世纪20年代,张兆衡后裔将祖业卖于名医权爱棠先生。权爱棠先生以行医名世,又是著名的书画家。购得张兆衡府第后,加以修缮,由族弟书法家权景猷隶书匾额“略阳世泽”,款署甘肃大绅张威。甘肃书画家范振绪先生适寓武威,看到此匾后赞不绝口,称看其隶书大作,在武威没有自己书写隶书的市场了,回去再不写隶书。范振绪先生之叹,可见其胸襟。视其格局,实乃大家风范,不以他人之作而狭隘其心,实令人感佩也。此匾现已不存。

  张铣府第门匾

  张铣为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曾任新疆焉耆知府。据朱子云先生记载,张铣故宅坐落于武威城区东巷子正北方,府址后为凉州区委党校所在地(现已搬迁)。三开间府门,悬挂绘蓝底金字楷书方匾:通议大夫第,左右各悬彩绘草绿底金字“文魁”楷书匾两块,现已不存。其故宅已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

  武将“提督军门”匾

  据朱子云先生记载,韩家祖宅坐落于武威城区西南隅,今武威市财政局东侧,原吕祖庙西南。有清一代,韩家两兄弟,皆为武将,后双双阵亡。朝廷为表彰其功绩,赐“提督军门”匾悬挂于府门。两扇大门,各绘武将一员。又在府第东修建“双烈祠”供人奉祀。祠毁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其府第上世纪50年代已拆除。

  据老一辈人说,韩家兄弟原镇守边关,有外族入侵,弟兄俩双双潜回,母问之,则曰回家侍母。母大怒,诘之,弟兄俩大惭,返回边关,以勇猛积军功,至提督,后双双战死。民间有口传:武将勇猛万万千,抵不过韩家两儿郞。盖因赞其韩家两兄弟之勇烈也。

  陆家大院门匾

  现存武威之大院,有陆家大院、贾家大院、秦家大院等。近年来,有外地文友来,辄至陆家大院,夜间小坐,或听小曲,或谈掌故,杯酒碗茶,无不为其精美所叹,亦为武威民居之风范所心折。

  武威陆氏源之江西金谿象山(陆九渊)故里,一支迁徙凉州,其门匾额“派衍金谿”,道出凉州陆氏一族之脉源。

  凉州陆氏,前八代祖陆华国,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饱读史书,通晓数理。因科举失意,遂潜心办学,设“经义堂”,使无数学子受惠。其家藏“谊重分金”匾额,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窗及弟子举人为陆华国先生55寿辰时恭赠,喻为“尊师重道、情谊无价”。此匾由其同窗举人张启玺、徐好清撰书。清咸丰五年(1855年),陆华国先生60寿辰时,同窗樊中选、樊桂撰书“式廓光前”匾,同窗张应彪、王锐补撰“诒谋裕后”匾。现两匾重绘挂于陆家大院二楼祠堂。

  赵永年自书匾额

  赵永年先生为清代武威书法大家,字鹤村。其宅第坐落于武威城区原胜利街前进巷路西。建造考究,房舍精良,颇具文人情怀雅趣。门额“琴鹤遗址”为先生自题。堂匾为“琴鹤堂”,大石青金字,颜体,亦为先生自题,苍拙古朴。门庭两廊,装饰拓出清代著名书画家张美如“松寿”条匾,意境迭出。

  赵永年先生在武威题匾、题联较多,现存世者已不多。

  民间传一故事,说每至腊月,赵家府第门前车水马龙,求见者,高官有之,大户富商有之,都为求墨宝而来。其润格丰厚,传为一时佳话。所以民间又戏称赵永年先生为赵腊月,或赵腊爷。民间还口传赵家“腊月里的包子正月里吃”,足见其人多物厚、书法受人喜爱程度。此亦为旧时尊崇文化人之盛举。

  赵永年先生自题“琴鹤遗址”“琴鹤堂”两匾,颇能见其性情。琴、鹤历来为文人雅士之爱物。直书琴鹤于门匾、堂匾,琴音高洁,鹤声嘹扬,至其府宅,便能慕其心境,以为清时武威一大佳话。

  里巷见古匾 悠悠根脉长

  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即祖脉。宗族繁衍,有根可据,有姓可寻,源头一脉,其络衍传。所以历来修谱悬匾,一标明自己宗族渊源。二不数典忘祖,敬仰祖上功德,以继其志。三发愿慕追先祖之德望,以延其家风。故凡家族,大姓求其宏阔,小姓亦不忘其本。所以旧时起宅置院,悬匾是极为讲究之大事。或请名人,或请书家题之,或集名家之字,“宁穷一世,不穷一匾”,凉州故宅大院颇多,其匾额亦多。据朱子云先生记载,清至民国,武威城区匾额蔚为大观,其名人题匾,成为武威一道文化风景。走街串巷,抬头即匾,举首仰之,俯身慕拜,拂拂墨香,字字理明,一城文气,徜徉城垣,“大城”武威,以文取胜;“文城”武威,名副其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