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焉支牦牛“顶起”致富特色产业
焉支山,位于山丹县东南40公里处,属祁连山一支脉,据《永昌县志》记载:“焉支山,林壑茂美,最宜畜牧,药草尤蕃。”高海拔的冷凉气候,历来便是非常适宜牦牛养殖的优质天然牧草场。在该县焉支山南北山麓大马营镇、陈户镇、老军乡等5个乡镇的沿山地区,均分散着从小至二三十只的散户养殖到大到千余只的棚舍养殖数百个之多,汇聚起来的产业兴旺新格局,让肉牛养殖产业成了该县稳稳的脱贫致富“硬核”产业。
焉支富民养殖场便是其中一个规模达2400多头的牦牛繁育基地,采用天然放养+人工饲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依托焉支山天然牧草场的金字招牌,确保放养让牦牛肉质不失绿色纯天然品质,另一方面在草场干枯季节采用人工饲养保膘,解决了多年来牦牛养殖中市场供应周期短的难题,让一直以来粗放养殖的山牦牛成为了该县肉牛产业中的特色优势产品。
让原来一直放养在山林草场中的牦牛走进标准化养殖场,就不得不说焉支富民养殖场的负责人曹模,原本就是土生土长焉支山里人的他,所在的大马营镇中河村一直以来便有许多人从事牦牛养殖,周边大大小小的养殖户有数十家之多。但是由于放养牦牛膘情不稳定导致的市场供应周期短的短板,让叫好却利润一般的牦牛养殖变成了养殖周期长、投入见效慢的低端产业。
中河村是该县13个精准扶贫村之一,作为党支部书记的曹模,曾经依托焉支山景区经营农家乐,常年接触餐饮的他,深知焉支山牦牛肉的品牌优势和巨大产业发展潜力。然而一上市就非常抢手的优质牦牛肉,每年却只能供应8、9、10三个月,其他时间很难有新鲜牦牛肉上市,而且扎推销售的现象让牦牛收购价格由于过度依赖买方市场变得相对贬值,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价值。面对原本非常具有天然优势的产业,但依靠传统养殖方式,始终让众多养殖户无法走出增收致富的困境,曹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绿”字牌农产品当家的市场经济中,如何依托焉支山周边的天然牧草场这块天然金字招牌,让传统产业变为常年收益的优势产业,这不单单是一个村的产业希望,更是一个县域内的产业特色。
近年来,随着该县不断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将抓好百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和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两项工程,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柱产业,通过肉牛繁改体系、市场体系、防疫体系建设和肉牛饲养技术推广等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县内规模养牛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同时,养殖业中商业保险的广泛普及更是让产业发展多了一道“保险”。
在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导向中,曹模开始尝试天然放养+人工饲养的养殖模式。于2019年10月份,在山丹县城北产业园区内,投资28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达3万多平米的焉支富民养殖场,不仅带动了更多的沿山地区贫困户走上了牦牛养殖产业致富路,也成了吸纳县内周边乡镇牦牛散养户销售的主要渠道。
作为精准扶贫村党支部书记的曹模,他深知产业扶贫对于脱贫群众的关键性,因此从一开始建成养殖场便把所有的就业岗位留给了贫困户。目前,建成还不到一年时间的焉支富民养殖场,已经吸纳了大马营镇和清泉镇两个乡镇20多名贫困户前来务工就业,随着即将完成的规模拓展,还将释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今的焉支富民养殖场,每年向务工贫困户支出劳务工资70多万元,已经成为了大马营镇的一个重要产业扶贫基地。
由产业结构凋整带来的产业升级,成功破解了山牦牛养殖难题,让传统牛产业走上规模化产业发展道路,有力的政策导向让曹模对后续发展有了更加长远的打算,他告诉记者,养殖场规模扩成以后,预计肉牛存栏量达3000多头以上,接下来还将打造屠宰、分割、冷藏等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还会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群众入股参与合作养殖,最大限度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至目前,该县牛存栏已达到2.1万头,今年新扩建6个养牛场,预计今年出栏育肥肉牛达到1万头以上,牛产业成为了该县新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主角”之一,焉支山下一片“牛”气冲天。
通讯员 周军 图/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