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新华网兰州3月6日电 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村村美丽,群众住的环境跟城里小区一样好了,产业带动村民腰包鼓了,日子更有奔头了,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日前,康县正式脱贫“摘帽”,在迈进小康的路上完美地跨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康县连续9年以县委1号文件全面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村村优美,户户唱响“无忧歌”
康县王坝镇何家庄一角。青美玉 摄
美丽乡村幸福路。青美玉 摄
初春的康县,柳绿山青,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走进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干净整洁的村舍、蜿蜒有序的柏油路,时尚简约的现代建筑,鸡鸣炊烟、沃土浅绿俨然其中,仿佛是画卷,又好似是梦境。
“我们不仅要继续完善各村的基础设施,还要在‘美’字上下功夫,把‘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确保我们的每个村庄都是群众的公园。而且,我们还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和督促整治,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到乡村事务的管理中,全民行动方得‘村村美丽’‘全域和谐’。”康县王坝镇党委书记焦乙红说。
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一角。赵卫国 摄
何家庄村只是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中97.7%的村社建成了美丽乡村,今年再续建8个,全县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家家创业,人人奏响“奋进歌”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康县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扶持引导群众发展核桃、花椒、茶叶等经济林果和蜜蜂、中药材、食用菌等多元特优生态富民产业。
康县阳坝镇宋沟村茶园。田守国 摄
“花椒大户”王富强家有花椒林30亩左右,2018年收成最好时收入了20多万元,去年由于天气原因,花椒产量有所下降,大概收入了10万多元。康县迷坝乡马莲咀村同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淑英说:“我们合作社现有社员90人,去年的产值25万元左右,带动11户贫困户脱贫;今年我们打算再生产3万袋香菇,雇50人参与加工,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的赚钱机会。”
在康县,像王富强、段淑英一样的“产业能人”比比皆是。致富要长远,长远看产业。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康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各式产业增收“百花齐放”,全县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90多万亩,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发展天麻2.33万亩,中药材7.6万亩,油菜3.2万亩,蔬菜4万亩,茶园面积5.3万亩,年加工茶叶770吨,年蜂蜜产量440余吨。有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实现了“村村有产业”“家家都创业”的富民目标。
处处和谐,全民齐唱“幸福歌”
康县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优产业的同时,把“富口袋”和“富脑袋”有机结合,“塑形”和“铸魂”同步推进。该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抓手,大力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今年1月,康县文明委下发了通知,号召全县学习借鉴康县岸门口镇杨家河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把美丽乡村建设和“除陋习、树新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融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杨家河经验”。
康县迷坝乡孟坝村志愿者为村里老人免费理发。焦杨红 摄
“‘杨家河经验’就是让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善行公益、环境卫生、社会公德及农户自己家庭卫生整治活动,引导农户转变落后守旧观念,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正能量。”康县岸门口镇党委书记梁月红说。
“我们全县上下要积极学习借鉴‘杨家河经验’,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全力实施文明实践‘四个工程’,为乡村振兴和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宇星说。
据了解,去年康县评选表彰和推荐各级各类先进典型450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0多场次,在窗口单位、城区广场、交通路口、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立了97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常态化提供各类便民利民志愿服务活动。
物质丰富,精神饱满,处处和谐,幸福如歌。在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特优产业培育茁壮成长,全域旅游发展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在花园式的村庄里享受着城市般的幸福生活,满脸堆笑、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焦杨红)
相关新闻
- 2018-08-02【最甘肃·生态】陇南康县:美丽乡村入画来
- 2018-05-23“高端人才康县行”助力精准扶贫
- 2017-12-28陇南市康县实施“精神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 2017-11-28中国文联中国视协宣传十九大精神慰问演出在康县举行 胡占凡观看演出 李慧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