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妈妈”的科研人生 ——记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阎萍
原标题:【陇人骄子候选人事迹】
“牦牛妈妈”的科研人生
——记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阎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阎萍研究员,被牧民亲切地称为“牦牛妈妈”。
1984年,大学毕业后,阎萍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进入牦牛课题组,从此就开始了与牦牛打交道的“漫长人生”。30多年来,她坚守青藏高原,攻克了一道道科研难关,先后育成了两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对提高青藏高原牦牛生产性能、农牧民增产增收及区域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牦牛育种是一项周期漫长、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在高寒草原开展牦牛育种技术研究,难度与艰辛更是难以想象。“过去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高寒牧区,牦牛饲养地通常都是交通不便,也没有公路,我们只能骑马或者徒步,和当地藏族群众一起抓绑牦牛,一起测定生产性能。”阎萍回忆道。几十年来,阎萍的足迹遍布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的牦牛产区。2004年,在陆仲璘老师等前辈的科研积淀下成功培育出了含二分之一野牦牛基因的国家级畜禽新品种“大通牦牛”,填补了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培育技术体系的空白。
2019年,历经20多年的不懈攻关,阎萍带领团队再下一城,成功自主培育出国家级新品种“阿什旦牦牛”,为牦牛家庭增添了新成员,丰富了世界牦牛资源。这一成果突破了制约牦牛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我国牦牛良种繁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阿什旦牦牛”的培育成功,引领了青藏高原牦牛品种生态差异化的育种方向,为培育世界独特生态区牦牛品种提供了成功典范,堪称我国大家畜育种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牦牛育种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阎萍介绍,“阿什旦牦牛”具有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抗逆性强、无角、遗传稳定等特性,改良后代生产性能提高15%-20%,适宜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推广应用,因此深受牧民群众欢迎,推广养殖后,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阿什旦牦牛”的成功培育并没有让阎萍放慢脚步。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科技支撑高原民族地区牦牛产业发展,打造牦牛品种改良推广新模式,扩大养殖的良种良法覆盖率,示范带动牦牛产业转型升级、农牧民增收致富……阎萍一刻都不停,她希望让更多的牧民分享到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着800多公里的边境线,牧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牦牛。近几年,阎萍团队联合深圳援疆喀什市前线指挥部共同实施“塔县牦牛遗传改良及产业扶贫”项目。在项目支持下,1000余头良种牦牛落户帕米尔高原,成功将“牦牛扶贫模式”从青藏高原推广到帕米尔高原。通过推广牦牛良种繁育技术和全产业链,牦牛,已然成为帕米尔高原的“科技牛”“增收牛”。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