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盖勋:拒绝乘人之危 义勇留名陇右
原标题:敦煌盖勋:拒绝乘人之危 义勇留名陇右
盖勋雕像
有不少成语和甘肃有关。如司马迁评价李广,留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赵充国回复皇帝询问留下“百闻不如一见”;汉代一位敦煌人,不愿借机报仇则留下“乘人之危”的成语。
这个人就是汉代敦煌广至人盖勋!
A义正辞严,绝不乘人之危
1800多年前,东汉末年的一个深夜,凉州刺史梁鹄找到盖勋,和他商议一件大事。原因是梁鹄要杀一个人,而且不是一般人,他要杀“从事武都人苏正和”。一个凉州刺史,为何要处心积虑杀一个从事呢?
原来,凉州刺史梁鹄是个文人,性格有些优柔寡断。当时,武威太守依仗权势横行霸道、大肆贪污。可梁鹄又不敢得罪豪强,老百姓对梁鹄的不作为有些不满,都说他无能。梁鹄想,惹不起武威太守,我处理个“从事”总可以吧,顺便洗脱一下老百姓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于是,梁鹄悄悄去找盖勋,商议如何杀苏正和。盖勋字元固,是敦煌广至人。敦煌郡广至县,县治在今瓜州县踏实乡破城子村边,此地有古城,俗名破城子。盖勋出身官宦世家,他第一次出仕,被举孝廉,推荐任汉阳郡长史。
梁鹄找盖勋是有目的的:盖勋家世背景强大,人又能干,年纪轻轻就是汉阳郡长史,更为重要的是,盖勋和苏正和有仇。借着盖勋的手杀掉苏正和,可谓是一举数得。谁知,盖勋当即拒绝,他义正辞严地说:“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这就是成语乘人之危的来历。然后,盖勋又给梁鹄讲了一番道理,让梁鹄好好使用苏正和。梁鹄听了盖勋的话,就把苏正和赦免了。苏正和知道后,对盖勋很感激,满怀谢意地去找盖勋。谁知,盖勋不见他,仅仅让人回复说,他是为刺史谋划,而不是为苏正和。尽管没见,此后两人的关系就和好如初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内忧外患危机四伏。陇右地区混乱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凉州一带的豪强势力逐渐崛起。他们成为稳定地方的中坚力量,出身敦煌的盖勋,自然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不过,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在此危难之时,盖勋就遇到了一个猪队友。这个人就是新任凉州刺史左昌。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等势力联合起来寇乱陇右。这时,盖勋给刺史左昌提了几个建议,可是刺史不仅不听,反而恼羞成怒,把盖勋支到了外地,让驻守阿阳以防范乱军。
B羌人叹服,义勇闻名陇右
很快,局势再次恶化。这次左昌葬送了金城郡。其时,边章等势力聚众围攻金城郡,盖勋建议派军前去救援,可惜左昌不听建议。最后,坐视金城被围攻,太守中计被杀,金城郡失守。
攻占金城之后,乱军势力更为强大,进一步向关中逼近,试图夺取陇山以东各个郡县。乱军联合起来将左昌围在冀县。这时,左昌才想起盖勋,可惜有些晚了。当时,盖勋和从事辛曾、孔常都在阿阳,收到左昌要求前去救援的檄文后,面临两难境地。乱军势大,救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人就建议找个借口,说怀疑这个军令是乱军伪造的,然后就不去救援了。
危难时显出了盖勋的人品。盖勋当场发怒,大声说:“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于是,大家只好赶紧行动,率兵救援左昌。
身为刺史,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守土安民。左昌无法守土,也做不到安民,可谓是身犯重罪。解围后不久左昌就被撤职调走了。改用扶风人宋枭任凉州刺史。这个宋枭却是个纸上谈兵之辈。他觉得凉州境内之所以多次发生叛乱,是因为凉州的老百姓缺乏教化。他建议安排凉州的老百姓每家抄写几遍《孝经》,这样老百姓就知道礼仪了。
可是,光知道礼仪而吃不上饭,又有啥用呢?凉州的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发动百姓开展生产。盖勋说,当年“昔太公封齐,崔杼杀君;伯禽侯鲁,庆父篡位”。难道是这两个地方没有教化和礼仪吗?
这话让宋枭非常不满。他刚到凉州推行的第一项政令,就被下属给否定了,今后还怎么混。宋枭自然不从,下令强制推行,还作为政绩向朝廷汇报。结果,成了朝堂上的笑话,而凉州的老百姓也嘲笑他不通时务,最后宋枭的政策在凉州也推行不下去了。
凉州先后三任刺史都迂腐不通实务,局势日益混乱,危急时刻,盖勋前往救援,结果遭围,命悬一线。
原来,叛乱的羌人围攻护羌校尉夏育,盖勋和几个州郡的兵合在一起前往救夏育。临时拼凑起来的郡兵,哪有什么战斗力,刚一接触就被羌人冲散了。盖勋能控制的兵力只剩下了一百多人。
羌人围攻了上来,盖勋怎么办呢?
C警告董卓,贺者在门,吊者在庐
全军面临生死存亡。盖勋整集百余残军,摆出鱼鳞阵,和羌人拼死一战。鱼鳞阵是专门对付羌人精锐骑兵的阵法,人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非常有效。可是,盖勋人数实在太少了,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在羌人的围攻之下,士卒战损不少,盖勋也三次负伤。当时,他已经抱定必死的决心。他指着军前立着的木表说:我的尸体就在这个位置。就在这时,盖勋曾经厚待过的羌人认出了他。羌人说:盖长史是贤人,我们杀了他一定会遭到上天的报复。
最终,盖勋为众羌人所抓。然而,羌人佩服他的义勇,把他送返回了汉阳。新任凉州刺史杨雍上表朝廷,任命他为汉阳太守。
多年战乱,再加上气候异常,汉阳一带民不聊生,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盖勋拿出家里的粮食救助灾民。后来盖勋到京城任讨虏校尉,算是朝堂中知兵之人,出谋划策,训练将士。皇帝对他非常信任,每次遇到难以决断的军国大事,皇帝就亲自写诏书向他询问。对他的信任程度在其他大臣之上。
盖勋的最后人生时光是在朝堂上对抗董卓度过的。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后,盖勋就警告董卓,他写信说:“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
这还不算,盖勋曾经筹划和左将军皇甫嵩的三万精兵联合讨伐董卓,可惜被董卓用釜底抽薪之计给破了。董卓借机调走了皇甫嵩。此后,董卓对盖勋就非常忌惮。
一次,董卓问王允,谁可以为任司隶校尉(主管京城及周边地区防务治安的官员),王允说盖勋可以。结果董卓却安排了其他人。董卓又怕盖勋在军中的号召力,就不断调整他的职务,让他四处奔波。比如先任命他为陈留太守,结果没到就把他召回来了。
盖勋强直不屈,终日奔波,志向无法实现,51岁就死了。他留下遗令,不让后人接受董卓的馈赠,死后陪葬于安陵之侧。
如今,人们说起“乘人之危”这个成语时,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一个甘肃人之口。
撰文丨王文元
相关新闻
- 2019-12-26第八届甘肃省专业画院作品展开展
- 2019-12-25中国影像方志| 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 2019-12-24甘肃陇剧成功入选第九届法国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
- 2019-12-24甘肃省榜书研究会送文化下乡来到八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