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武山:史前文化探源石窟艺术惊艳时光 武学精神胸怀天下旋鼓舞粗犷豪迈
CCTV-10 2019.12.26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甘肃卷 武山篇
武山篇
武城山,西起漳县东南,东至武山县境内,绵延大约15千米。这座陡峻的山峦,远眺犹如一座绵延不绝的壁垒。
自三国时期开始,武城山一带就因为居于“秦陇咽喉,巴蜀锁钥”,钱粮富足,成为屯戍要塞。
战略要塞的地位,使得武山自古就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关键节点。
1913年,因与湖南省宁远县重名,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将此地更名为武山县,沿用至今。
来自数千年前的史前文明印记
鲵鱼纹彩陶瓶是出土于武山县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国宝级文物。彩陶瓶上的鲵鱼,身披鳞甲,头部的人脸图饰得到了突出表现。学者们发现,这个形象与许多古代典籍记载的 “龙身人头”或“人面蛇身”的伏羲氏形象十分吻合。
鲵鱼纹彩陶瓶的出土地,位于武山县西南榜沙河岸的第一级台地。这片总面积大约40余万平方米的区域,被考古学界称为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
在1991年至1993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先后对这处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由此出土的文物,包括半面人彩陶瓶和大量变体鸟纹、涡形三角纹彩陶等一大批彩陶器具。
惊艳时光的石窟艺术群
距离武山县城东北大约25千米,超过两千平方米的壁画、连同历代修建的造像、建筑一道,为当代学者们研究我国北朝晚期,特别是北周阶段的石窟艺术和丝绸之路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提供了充足依据。
在这个巨大的遗址群中,拉梢寺最为引人瞩目。它始建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曾经与相隔一百余千米之外的麦积山石窟一道,开启了当时秦州地区开凿佛教石窟的高潮。
2006年,水帘洞石窟群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段申遗点,成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2009年,敦煌研究院负责施工,对水帘洞石窟群壁画、彩塑和浮雕,进行保护性修复。完成之后的修复工程,被评为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武学精神 胸怀天下
武山人的习武之风历史悠久。这个处在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城市,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连绵战火之中,武术成为了当地人傍身的必备技能。
马凤图,清代光绪年间研习通备拳,后创立马氏通备武学。1909年,他参与了一系列推翻帝制的秘密活动。为了对抗日本武士挑衅,马凤图发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国术总教习,与日本武士比剑,连战连胜,威震华北。1926年,他进入甘肃,开始在西北传授通备武学。
如今,全县业余武术队多达60余支,个体武馆22个,习武人数超过七千余人。
胸怀天下、不屈不挠的武学精神,也印刻在了无数武山人的生命当中,武山也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
旋鼓舞粗犷豪迈
旋鼓舞使用的鼓,是一种类似团扇的山羊皮鼓。制作时,要先将铁条弯曲成团扇形的圈,再蒙上脱毛后的新鲜山羊皮。鼓面下方的鼓柄上,连着九个铜钱似的铁环,素称“九连环”。羊皮条编织而成的鼓槌,缠扎四束彩色缨穗,象征一年四季。
旋鼓舞表演时,演员一边击打鼓面,一边旋转鼓身。鼓在手中旋,人随鼓点旋,边敲边旋,故称“旋鼓”。除了人鼓旋转外,鼓手还要不停地变幻步伐、队形和阵势,击鼓声、铁环声、呐喊声融为一体,气吞山河。
代思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山旋鼓舞的传承人。2012年,周秀芳在舅舅代思贤的帮助下,建立了武山县的第一支旋鼓舞队——滩歌女子旋鼓队。
2016年9月,这支队伍参加了香港紫金花民间艺术展演,广受好评;在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活动中,滩歌女子旋鼓队也作为甘肃唯一入围的团队,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今天的武山已经有了48支女子旋鼓队。
当大幕徐徐拉开,历时九年排练而成的大型秦腔剧《洞天仙歌》,以富有特色的舞台布景、如梦似幻的灯光特效、震撼心灵的音乐,赢得了阵阵掌声。戏里戏外,大江南北观众的内心,和这片的古老土地产生着共鸣。
通过大型剧目的排练和演出,武山践行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今天的武山,石窟艺术的雄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葱郁、民间艺术的多彩多姿,共同构筑着一个活力盎然的现代化旅游城市。武城山下,尚武阳刚、豪迈激越的精神迭代日新。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武山篇》
播出时间:12月26日 15:38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