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渭源:乡村大喇叭传递党的“好声音”
记者 石建强 通讯员 王宏
近日,渭源县祁家庙镇官路村常家沟社的老百姓惊喜地听到,已经三十多年“毫无音信”的大喇叭,又在自家村头重新开始广播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脱贫攻坚帮扶信息、中央及省市县新闻以及、音乐、戏曲等久违而熟悉的声音又来到了老百姓的耳中、心中。
“渭源人民广播电台,下面播送《渭源新闻》,首先请听内容提要……”在官路村响起的大喇叭,正是渭源县今年实施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432万元,是该县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喇叭退出农村舞台后,争取实施的最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项目。
“以前我们听广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分到户,每家每户都有小喇叭。生产队队长在家里一说‘噢,上工了,’或者有啥事在家里一喊,我们大家都就知道了。上完工,给你放一段秦腔更是最好的精神享受。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唯一了解信息的渠道就是广播。特别是老人小孩一听到广播就高兴地很。包产到户后,广播也就慢慢取消掉了。”今年年近60岁的官路村村民曾福安说。
上湾镇水家窑村上侯社农民侯克军也同样深有感触。他说,“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拉了小喇叭,全村就社长家有一台收音机,社长一开收音机,家家户户都能串上听。那时候,人心很齐。自己将近有四十年没听到过大喇叭的声音了。自今年村里安上广播以后,全村的群众每天都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了解中央、省市和渭源的新闻以及县上召开的各项会议。同时,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全县致富带头人的好经验好做法,感觉村里和县城一样了!广播对于咱们农村人来说确实很实惠,很好!”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如今,整整五六十年过去了。时代在发展,大喇叭,这一农村舆论阵地的“轻量级”的“重拳手”,因其低廉的成本、方便快捷的操作,成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开展主流舆论宣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凝聚人心的重要平台。
在上湾镇尖山村,记者看到,该村党支部书记正坐在大喇叭前喊话:“尖山村的广大村民,今天下午2:30村里要召开村民大会,各社长通知大家要准时参加,请大家也相互转告。”他高兴地说,现在开会比以前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去通知, 大喇叭不仅能在村部喊,电话上也能“遥控”。
据介绍,按照项目规划,今年,渭源县将在全县建成1个县级制作播控指挥发布中心、16个乡镇分控中心、217个村级广播室,300个人口比较集中的自然村终端,在全县形成县、乡、村、社四级联网、分级管理、安全播出、长效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并在老君山广场和灞陵桥公园安装10个多模音柱,在县城主干道安装20个多模音柱,对已实施的16个行政村百县万村广播器材配置项目进行升级改造。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正在进行扫尾工作。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对有效提升全县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广播电视‘扶志’‘扶智’的特殊功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保障。”渭源县融媒体中心负责人王刚说。
“现在安的这个广播确实好得很,能听到咱们党的各项好政策。同时,还有冰雹、暴雨、山洪、地震这些灾害预警,县上一播,我们第一时间就能听到,对老百姓来说,真的实用得很。”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五竹镇郭家沟村农民李国祥说。
村里的大喇叭响起来,党的“好声音”传遍千家万户,群众的心里也亮堂了,大伙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足,路子更宽。
相关新闻
- 2019-12-16定西岷县:全力推进社会消费平稳增长 带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2019-12-16定西市救助管理站温馨提示
- 2019-12-16定西内官营镇:金篮子银篮子 赚钱还靠菜篮子
- 2019-12-16定西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