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门:立足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原标题:立足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之玉门农业农村发展篇
玉门市是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近年来,玉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突破下游、带动中游、调动上游”的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市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快步迈入全面小康之路。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21元。
立足地域资源优势 狠抓主导产业培育
玉门市依托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精品农业大市的目标,持续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以打造“独一份”“特中优”“好中好”特色农产品为目标,培育形成了枸杞、蜜瓜、韭菜、人参果、孜然茴香、肉牛肉羊“六大产业”。枸杞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23万亩规模,建立了枸杞GAM(生产质量管理)生产车间,效仿河南“粮食银行”经营模式,探索建立“枸杞银行”,新建枸杞大厦和枸杞交易市场,启动运行枸杞馆和研发培训中心。清泉人参果基地面积达到2800亩,注册了“祁连清泉”人参果商标,正在申报“中国人参果之乡”,目前正在建设“祁连清泉”万亩人参果基地,基地建成后可年产优质鲜果3.6万吨,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人参果4000亩。赤金镇温室韭菜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达到1.6万亩,产值从2013年的4200万元猛增至5800万元,逐步实现韭菜产业从冬季生产到四季生产,力争通过五年的发展,使全镇韭菜种植规模达到耕地面积的50%以上,实现全年持续供应,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韭菜之乡。花海镇立足南北方市场需求差异,巧打“时间差”,积极改变传统蜜瓜种植模式,采用连栋拱棚搭建技术,探索应用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延长了市场供应期,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蜜瓜面积达5万亩。依托甘肃天祥农业、玉门兴盛源等龙头企业销售渠道优势,全市孜然茴香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万亩左右,成功注册了“丝路小料”商标,通过精选分级处理,打造了孜然茴香区域品牌。建成了饮马万头肉牛繁育基地和恒旺生态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发展康地牧业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5个,肉羊饲养量达到135万只。
大力发展戈壁农业 不断扩大基地规模
室外寒意浓浓,室内春意盎然。这是位于玉门镇代家滩戈壁设施农业园区的真实写照。2017年,按照省政府发展河西戈壁农业的安排部署,玉门市抢抓戈壁农业发展机遇,围绕打造戈壁农业河西走廊示范区和全省示范区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科学布局、定位高端”的原则,坚持把戈壁农业项目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巨大引擎,从科研攻关入手,以基地扩张为目标,采取自建与联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建高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为发展戈壁农业积蓄后劲。2018年以来,先后引进甘肃光彩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嘉峪关晨翔阳光农业有限公司、甘肃祁连清泉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启动建设了清泉乡戈壁人参果产业园、赤金镇戈壁韭菜产业园等3个万亩产业基地和柳河镇戈壁蔬菜产业园、柳湖镇戈壁扶贫产业园等5个千亩产业基地,累计建设日光温室2.2万亩,钢架拱棚0.8万亩。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玉门市创建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指导和后期服务等措施,共实施了23个整村推进的“厕所革命”,新改建户厕3800座,修建公厕15座。坚持“点线面结合、连片式整治、组团式推进”的思路,整组、整村、整乡推进村庄风貌改造,完成了12个乡镇37个村2375户的住房改造提升、庭院美化、后院整治、居民点改造等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建设,全市示范乡镇达到6个、示范村达到38个。大力实施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先后打造了黄闸湾镇“桃源小镇”、柳河镇“红田园”、昌马镇“梨花水寨”、清泉乡千亩人参果观光园等一批田园综合体和民俗文化村,拉动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打通农业下游销售 持续提升农业效益
玉门市把农业下游畅通作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引擎,组建孜然茴香调味品、枸杞、人参果、韭菜、羊肉5支专门流通团队,按照主攻一个产品、做大单品销售、兼顾其他同类优特农产品、带动农特产品迈向全国市场的“1+N”工作模式,赴全国跑市场、签订单,2018年以来累计签订产品订单75万吨,订单收购面积达6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得71%。利用县域经济论坛、农产品订货交易会等平台,签约蜜瓜、洋葱、孜然茴香收购等项目65个,签约金额达29.4亿元。全面启动国家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创建,成功注册“玉门珍好”区域公共品牌,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认定,全市已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8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9个,一批地域和产业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品牌连获殊荣。
强化为农服务能力 加快供销体制改革
玉门市紧紧围绕供销社综合改革,积极构建合作发展、龙头带动、市场流通和产销对接“四个”平台,形成了“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切实把农民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小天地”推向“一群人合作抱团发展”的“大舞台”。积极恢复重建乡镇基层社,全市12个乡镇实现了全覆盖,领办专业合作社25个,组建联合社2个,吸纳社员1405户,辐射带动种植基地7.9万亩。依托中国供销海外购提供在线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电商服务,在全省率先建成“中国供销海外购玉门O2O体验中心”,实现洋货与土特产的“双向流通。同时,结合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点65个,借助“供销e家”、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开展网上营销,本地农产品线上销售量逐年增加,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效解决了玉门农产品卖难问题。
多举措夯实帮扶责任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近年来,玉门市紧盯脱贫攻坚“两个确保”目标,围绕贫困群众增收这一核心,在联户共建、特色养殖、光伏电站、扶贫车间、股比分红、教育扶贫、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七个等方面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玉门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今年4月顺利通过省市评估验收,退出插花型贫困县。积极探索日光温室联建扶贫产业园,新建日光温室扶贫产业园区8个,联建日光温室74座;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投入产业扶持资金2834.6万元,帮助贫困群众落实“421”产业增收计划;在酒泉市率先探索实施了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将光伏产业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投资1500万元,在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6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贫困村光伏电站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实施“扶贫车间”推广专项行动,创建认定6家信誉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合作社作为“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累计培训贫困人口 774人次,人均务工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
打造智慧活力网格 推动乡村治理有效
近年以来,玉门市创新乡村社会管理模式,把活力网格建设作为乡村治理有效的抓手,将“一处跑、跑一次”向乡镇延伸,建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充分整合农业、医保、社保、民政等社会生活有关的服务事项,在乡镇服务大厅实行“前台一人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窗口统一出件”的便民服务模式。根据辖区面积、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生活习俗、服务管理事项等要素和具体实际,配备网格员1807名,通过手机APP报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点人员稳控、流动人员清查、惠民政策宣传、便民事项代办等事项,并与全省综治信息系统、“爱玉门”APP、政务直通车、“平安玉门”微信公众号、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建立链接,做到对各类事件、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智能化跟踪管理,避免了政府多个部门开展网格化管理各自为政、信息不能有效互联互通和资源浪费现象,使社会治理从后置变为前置,从被动转为主动,不断提升了社会治理成效。 (文/郑登科 吕少锋 摄影/郑登科 刘娟 杨波)
相关新闻
- 2019-09-16让“大道理”落脚“小利益” ——玉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 2019-09-05玉门:小枸杞映红农民致富路
- 2019-08-28文明新风润民心——玉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 2019-08-28文明新风润民心——玉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