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甘肃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图)
原标题:创新跑出“加速度”
近日,宕昌县举办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流动科技馆巡展。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国庆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实验环(2007年建成)。图片由省科技厅提供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培育实验室。图片由省科技厅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
“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基地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建成,使我国跻身重离子物理研究大国;金昌“镍闪速熔炼炉”书写亚洲第一炉传奇;离子电推进系统引领中国航天器进入电推进时代……回首70年,甘肃科技创新精彩无限,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被载入史册。
7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科教兴省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甘肃,甘肃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系统性重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我省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8%,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8位、西部第4位,居全国第二梯队。甘肃以全国第23位的科技投入取得第14位的科技产出,创造出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
1 辉煌七十年: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起步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科学的春天”里快速发展,又在党的十八大后创新发展,回首甘肃科技创新走过的70年,每一步都坚实而充满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甘肃科技事业迅速进入组建和发展阶段。当时,国家从各省市抽调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支援甘肃工业建设,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在交通能源、地质勘探、农业等方面贡献了科技力量。特别是工业领域,“一五”期间,中央将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16个布局在甘肃,项目建设过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2年,国家全面启动三线建设,航天、航空、电子等工业兴起,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冰川研究所、沙漠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先后在兰州成立,为甘肃增添了一支水平高、实力强的力量,增加了一些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科技事业由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很快,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协陆续恢复,甘肃省科学院成立,全省科技工作呈现出全新局面。1995年11月,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提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到2006年,我省逐步确定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战略目标。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3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创新局面。
70年间,全省科技人才数量、科技投入大幅增加。最新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全省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发展到58.07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90倍。2017年,我省财政科技支出和R&D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5.83亿元和88.41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21倍和15倍。
70年来,甘肃科技事业持续稳步发展,科学技术进入了振兴时期,科技创新实现了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性的提升转变,科技成果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2017年,我省专利年申请量达到24448件,较1985年增长了181倍;专利年授权量为9672件,较1986年增长了110倍。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主持完成的18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全省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7429项,授予省级科技成果奖4364项。
更令人骄傲的是,我省在冰川冻土、地质勘探、重离子物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制品、军工装备、航天航空、旱作农业等领域研究及成果已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省科技厅厅长史百战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全省科技创新呈现出科技热度高、创新产出高、创新态势区域明显等特点,科技创新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端。
2 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走进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巨大的厂房、精密的设备、忙碌的技术人员,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华天集团产品已涵盖塑封集成电路、半导体功率器件等十大类1000多个品种,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船舶以及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并为“嫦娥三号”“天宫一号”“神舟”系列飞船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提供大量高品质产品。目前,在全球集成电路封装行业中,华天集团排名第六,半导体封装技术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到2018年底,集团总资产突破180亿元。
“华天集团的成长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发展史。”华天电子集团副总经理徐冬梅说,通过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企业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新技术及科技成果数量逐年增多。
“以持续的改革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企业的发展在路上,改革创新就永远在路上。”徐冬梅道出了企业发展的“秘籍”。
华天集团的发展是我省科技领域改革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回顾甘肃科技创新70年,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改革”二字。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科技创新要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系统推进了科技管理方式、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科技奖励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激励评价、成果转移转化等重点领域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融通创新,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
2016年,被称为科技创新“黄金30条”的《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发布,“剑指”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诸多障碍和约束,鼓励通过奖励、股权激励、后补助等多种形式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同时鼓励放开科研单位、企业用人自主权,给广大科研人员松绑。此外,省级科技计划按照新计划体系启动运行,科技投入与企业和产业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
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扎实落实改革举措,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企业内生动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佐证。据统计,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的320家增加到2018年的897家。《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6.24%,位列全国第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长迅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名跃升到第10位。
目前,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特色集群的天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82.34%,带动了企业发展模式加速转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集成度不断提高,为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以及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3开放合作: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的便携式太阳能移动电源、便携式太阳能一体化路灯等太阳能新产品的国外市场不断增加。目前,这些新产品已试销到美国、尼泊尔、约旦、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塔吉克斯坦等国。
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介绍,依托在太阳能技术研究领域的优势,研究所在原有技术产品的基础上,积极研发低碳环保的产品链和民用产品,产品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欢迎。更让周剑平高兴的是,研究所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产业示范和产品国际化推广示范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输出能力大幅提升。
“一带一路”建设是甘肃发展的最大机遇。近年来,依托“一带一路”搭建的重要平台,甘肃科技越来越多地走出去,在输出先进技术和产品、服务更多国家的同时,也寻求到更多的机会。
目前,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与修复、食品分析检测加工工艺、节水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等领域,我省一批科研机构已与中亚、南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先后与意大利、德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在航天工程材料、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合作,引进关键应用设备,共建联合实验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一系列“国字号”平台,甘肃科技创新走出了开放合作发展之路,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14年11月,科技部批准我省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近5年来,随着“3510”行动深入实施,“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持续推进,试验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17年底,兰白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9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达到43家,占全省的55.8%。2017年,兰白试验区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1%,成为我省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
2018年2月,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成为全国第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兰白自创区“五区”定位,我省与上海张江东西部区域创新合作进入全新阶段。引进先进理念,借鉴先进做法,打造政策高地、集聚创新资源……在探索欠发达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径上,兰白自创区的步伐越来越快。
在兰白自创区、兰白试验区的带动下,2018年,全省累计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176项,其中245项应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共创造经济效益600余亿元,净利润超过93亿元。以兰白试验区为核心,辐射带动酒嘉、金武、天水、陇东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4 全面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大众
日前,从武威重离子中心传来好消息: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癌装置“医疗器械注册”和“甲类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年内能够实现临床应用,这意味着我国重离子治癌技术领域即将实现“零的突破”。
1993年,依托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研究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重离子治癌的基础研究,并陆续开展了重离子治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科学试验。我国由此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自主实现重离子治癌的国家。
目前,除武威、兰州重离子治癌项目顺利推进外,武汉、天津等地也已有合作意向。可以预见,未来重离子治癌技术与装置将造福更多患者。
70年来,以重离子治癌技术和装置为代表的一大批民生领域科技成果的研发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们共享了甘肃科技进步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将民生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专门在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体系中设立了省级民生科技计划专项。几年来,我省共投入12400万元,支持民生科技计划项目共182项,大幅提升了相应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此外,其他民生类科技计划项目、“千项技术惠民”行动的实施,在精准扶贫、普惠健康等领域有力支撑和改善了民生。
公共安全领域,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新产品成功研发并得到推广;生态环境领域,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有力支持了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民生科技已经在陇原大地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
今年7月,作为“三区”科技人才专家团成员,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魏玉杰研究员来到陇南康县三河坝镇,为当地贫困户开展天麻种植技术系列培训。
脱贫就是最大的民生。在甘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活跃着许多和魏玉杰一样的科技人员,他们正在为精准扶贫贡献着科技力量。
通过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我省实现了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创建农业科技示范村15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2440个;通过推进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创新创业专项行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累计为60个县区选派“三区”人才7087人次。大批科技人员扎根贫困村,开展技术示范,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果园改造技术等一大批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为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回首来路,甘肃科技创新的发展正是对这一论述的最好印证。
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的号角已经吹响,抢占“一带一路”技术制高点的思路已经明确。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肃科技创新,未来可期。
相关新闻
- 2019-09-24林铎在第四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展馆参观调研时指出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助力全省绿色发展崛起
- 2019-09-24林铎在第四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展馆参观调研时指出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助力全省绿色发展崛起
- 2019-09-19张世珍在省学术年会上指出 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 奋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 2019-09-19马廷礼在有关会议上强调 学思践悟 不断开创新时代统战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