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 奋进武威(图)
原标题:绿色崛起 奋进武威
俯瞰武威城区。
古浪县西靖镇兴民新村社区移民新居。
总投资58.5亿元的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现场。
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的甘肃达利公司年产1000吨“短保糕点”和纯切薯片项目。
“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
天祝——中国高原夏菜之乡。(本版图片由武威市委宣传部提供)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甘肃网9月24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近年来,武威市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市委“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围绕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武威经济升级版,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回升向好。
今年1月,武威市召开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启动大会,谋划确定总投资1291亿元的5大类86项2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逐项确定市级领导包抓推进,持续释放“项目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和明确导向,将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了一个个具体产业、企业、项目和领导干部身上。上半年,221个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1.03亿元,为全市经济稳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7.05亿元、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98元、增长8.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2.31亿元、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95亿元、增长7.4%,货物贸易总额1.14亿元、增长162.8%,十大生态产业实现增加值48.96亿元、占GDP的24.84%。
与此同时,武威市依托资源禀赋和市情实际,按照“优势产业大有作为、重点产业必须作为、短板产业尽力而为”的生态产业发展思路,统筹发展通道物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数据信息、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全力以赴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把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培育“两手”一起抓,更好地统筹生态治理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力争让“绿色”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最为鲜明的底色。
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中国甘肃网9月24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凉州区、民勤县于2017年摘帽退出,今年计划脱贫2.29万人,古浪县、天祝县摘帽退出,全市实现整体脱贫目标。
目前,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95%,农村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农村危房全面消除,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同时,武威市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根本之策,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引进实施德青源金鸡产业、顶乐牛业、中天羊业、甘肃纯洁高原藜麦、众兴菌业等扶贫项目,培育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1530家,实现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特色产业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贫困片区发展有机蔬菜、藜麦、食用菌、枸杞等特色产业25.88万亩,全市牛羊存栏量分别达到62.56万头、406.14万只,使所有贫困户都有稳定增收渠道。
武威市将易地搬迁作为贫困群众“挪出穷窝、拔掉穷根”的治本之策,“十二五”以来,累计搬迁高深山区、沿沙区群众4.42万户17.02万人,基本实现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同生态保护建设双赢的路子。省市县814个单位、2.03万名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村和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天津市蓟州区、交通银行、中国化工集团等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8亿元。
武威市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一手抓未脱贫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一户一策”,精准施策,确保2020年如期高质量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持之以恒护生态
中国甘肃网9月24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武威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底线性任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坚持“三个更要注重”“三个有利于”“三个统筹”工作原则, 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市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冒黑烟”的项目,扎实开展“三项革命”“三项行动”,全面推进“控煤、管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凉州城区颗粒物从2014年开始连续4年持续下降。红崖山水库地表水监测断面从2001年的劣V类改善为Ⅲ类、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目前,武威市人工造林面积达478.3万亩,封山沙育林草248.6万亩,森林面积达894万亩,2015年以来全市年均完成人工固沙造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至18.43%,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重度向中度和轻度减缓,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折。武威市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涌现出“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等先进典型。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关闭灌溉机井3318眼,压减灌溉配水面积66.52万亩。全市用水总量由2007年的21.37亿立方米减少到2018年的14.33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由2007年的1138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320.3立方米。
弘扬凉州文化 推动文旅融合
中国甘肃网9月24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近年来,武威市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培育支柱产业为导向,突出宣传引领,努力推动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年1-7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14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34.4%,增幅分别位列全省第6位和第1位,入境旅游者达4511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01.3万美元,全市文化旅游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为增进文旅融合,武威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编制实施《武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德城”“文城”“绿城”“清城”,全面塑造文化旅游名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意见》等含金量极高的扶持奖励政策,单项奖励最高达1000万元,吸引投资者参与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
立足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基础,武威市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文化旅游项目。投资58.5亿元的全省规模最大的省列重大文旅项目——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PPP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4.92亿元。投资37.5亿元的武威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同时,一批由社会资本投入的重点项目建成投运,进一步提升了文旅产品核心竞争力。2019年1-7月,全市实施文化旅游项目60个,完成投资15.82亿元。
武威市以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发展为方向,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体育、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旅游形象品牌,成功举办凉州文化论坛,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持续开展历史文化游、沙漠生态游、雪域藏乡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的宣传推介,荣获“全国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金峰奖、“最美中国·优质旅游目的地城市”、“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等称号。
相关新闻
- 2019-09-24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努力打造武威经济升级版——访武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
- 2019-09-17武威:“八步沙林场”吸引游客参观学习
- 2019-09-16中共武威市委网信办网络安全宣传歌曲-《守护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