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老汉添了“新身份”
原标题:闫老汉添了“新身份”
本报记者 王鹏程 张莉萍 李艳
叮铃铃,叮铃铃…… 孟夏的早晨,随着一阵急促的上课铃声响起,会宁县杨崖集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送完孙子上学的闫儒刚老人,迎着朝阳走进杨崖集镇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也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而两年前,扶贫车间的厂房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建设扶贫车间,首要的因素就是杨崖集的自然禀赋。
杨崖集傍依华家岭,属渭河流域二阴山区。土壤肥沃、气候阴凉、降雨充沛,是这里种植中药材得天独厚的优势。
每当时令果蔬上市时,杨崖集的山峦就变作中药材花的海洋。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漫山梯田五彩斑斓,宛若老天打翻了的调色板。 金灿灿的板蓝根花、蓝莹莹的党参花、乳黄色的黄芪花……花与花之间似乎提前相约,前后依次绽放,香气沁人,引得蜂蝶竞相采蜜。
特别是雨后天晴,一抹阳光洒下,气蒸石堡峡,雾绕半山腰,给杨崖集的山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因此,杨崖集人都管这里的山叫作“药王山”。
在杨崖集生长的“会宁党参”“会宁黄芪”“会宁板蓝根”不仅品相好看,而且品质优良,多糖、甲苷含量高于国家标准2至3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 而且,这三种中药材均已成功获批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正是得益于天赐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靠种植中药材增收致富,正在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共识。但囿于平台小、渠道窄,百姓的增收效果难达预期。
2018年10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远方的“亲戚”——天津市和平区向杨崖集的百姓伸出了援手。
经过协商探讨,天津市和平区帮扶援助资金488万元,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投资580万元。随之,双方合建的杨崖集镇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应运而生了。
扶贫车间占地100亩,主要用于中药材的初加工、晾晒、太阳能干燥及精制包装。
有了扶贫车间的终端支持,当地干部、企业、群众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干劲也变得越发充足。
同年,杨崖集镇政府联合甘肃长征药业集团,充分利用“三变改革”模式,建立中药材产业园,先后在杨集、东阳、邢坪、厍河、姚坡5个深度贫困村种植中药材4200亩。
此举带动全镇农户725户,其中贫困户占621户,实现直接经济效益840万元。仅劳务酬金一项就达336万元。
闫儒刚今年73岁,是杨集村剪岔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7口人。两年前,家里的劳动力一直被拴在土地上,传统农作物的收成也是甚微。因此,贫穷就像四季一样恒定,过了春夏秋冬,还是春夏秋冬。
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的建成,让老闫一家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一天晚饭后,闫儒刚吧嗒吧嗒抽着烟,和儿子盘算起了脱贫的事。说到动情处,老闫猛吸一口烟,扔掉烟屁股,并狠狠地踩了两脚。最终,他和儿子决定把家里的15亩地流转给长征药业集团,种植中药材。
令闫儒刚更开心的是,家里其余的土地也种上了黄芪等中药材。而化肥、种苗、技术、播种机械等都由长征药业集团免费提供。
就这样,闫儒刚家不仅没让土地荒芜,还大大解放了劳动力。老伴、儿媳照看着家。老闫添加了“新身份”,成了扶贫车间里的工人,同时也当起了陪读爷爷。他的儿子则去了会宁县城务工。 夏天的太阳慢慢变得有些毒辣,50余名当地贫困户面对面围成两横排,坐在扶贫车间大院里分拣着黄芪。在草帽的遮挡下,闫儒刚老人黑红的脸上还是流下了几滴汗珠。
但是,他的心里是“甜”的,就如同在杨崖集生长的中药材。
“三个孙子都在读小学,房租一年1200元,还有买面粉、买菜的钱,我一个人挣的就够用。”闫儒刚掐着指头告诉记者,“我和老婆子的零花钱也不用愁了。” 说话间,老闫用手托了托滑在鼻尖的老花镜,眼眸深处露出一份坚定和执着。
人心齐,泰山移。正是家人们骨子里的团结、勤劳、坚定和执着,闫儒刚家今年的经济收入较往年要翻好几番。
“流转给长征药业集团的15亩地,土地入股和劳务酬金共计资金每亩保底980元。我在扶贫车间劳作收入15000多元,儿子在县城务工收入4万元。” 大约7万元左右,这就是老闫家现在一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每户人均3500元的贫困人口退出验收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关怀下,闫儒刚家也进行了危房改造,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据统计,扶贫车间自建成投产以来,为杨崖集镇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200个。其中,6个月以上固定务工61人,务工收入10800元以上;3个月以上季节务工102人,务工收入5400元以上;临时务工37人,月收入1800元。
杨崖集现有贫困人口458户1982人,贫困发生率为9.08%。像闫儒刚一样的贫困户,已经或即将脱贫。这里的脱贫之路,“不会让任何一个家庭掉队,不会让任何一个人落下。” 一时激起千层浪。扶贫车间的成立不仅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也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它留住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能人”,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添了活力。
李明山就是返乡的“土著人才”。他家里有60亩地,是杨集村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他的爷爷曾是当地有名的党参种植高手。因此,他从小就在爷爷的教导下学会了药材种植的许多诀窍。
同样是两年前,经在外上班的儿子同意后,李明山带着老伴决然回到了杨集村。因为他爱这里的土地爱得深沉,还时常能和别人分享种药材的乐趣。
“种药材,没啥诀窍,就是要深翻地、勤务作。当然,具体还是要靠实践。”李明山笑嘻嘻地说,“回老家种地,亲近漂亮的山川,晚上睡觉都踏实。”
回乡工作的长征药业集团技术中心主任王辉告诉记者:“回乡反哺故里,是新形势下的新潮流。我们要尽量打通信息渠道,吸引更多的企业与人员返乡,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同时为更多的老百姓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2019年,杨崖集镇运用“订单保底收购”模式,种植中药材14000亩,带动贫困户800户,预计每亩收益2000元,户均收入可达1.75万元。同时扶贫车间还可带动120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每月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杨崖集镇中药材产业园及扶贫车间的带贫模式,在保证全镇200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同时,还辐射带动周边10个乡镇贫困户种植党参、黄芪等中药材2万余亩。预计年产量达1.5万吨,实现总产值2亿多元。
此外,扶贫车间还利用中药材秸秆,发展黄芪肉牛、黄芪肉羊等养殖业;利用板蓝根、黄芪等药材花期长的特点,发展养蜂产业。中药材产业链条的延伸,让农业循环了起来。
接下来,杨崖集镇将充分发掘特色产业,集聚发展要素,打造“神秘药乡·魅力杨集”。集中药材种植观光、产品研发、膳食保健、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已现雏形。
“过了这个暑假,大孙子就到杨集初级中学读书了……”谈论着今年的好光景,望着秀美的山庄,闫儒刚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腰疼,忍不住吼了一声秦腔。
相关新闻
- 2019-08-20白银市卫生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
- 2019-08-20白银市卫生健康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2019-08-12白银市“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系列演讲比赛之“改革前沿”主题赛圆满收官
- 2019-08-12谱写“文化惠民”新篇章——白银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侧记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