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技术扶贫 多一门技能 多一条富路
原标题:【脱贫攻坚奔小康】技术扶贫 多一门技能 多一条富路
入秋以来,华亭县河西镇仿真花扶贫车间培训进入常态化。近期,华亭县利用创设各类扶贫车间机会,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人人学技艺,人人能创业成为潮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白银市水川镇顾家善村的妇女创业成果展览吸引游客参观。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白银区水川镇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了妇女的就业技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村民和驻村干部一起交流核桃保存管理技术。近期,随着成县核桃节的召开,成县掀起了新一轮核桃栽培管理技术交流学习热潮。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通过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多措并举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不高、可持续收入能力差等问题,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信心、增收有门路。
怀揣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
走进定西市理工中专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40余名来自安定区各乡镇的群众正在学习串珠编织技术。学员积极向老师提问,老师手把手教授……一颗颗小小的山核桃经过学员们的巧手编织,变成了一个个圆柱形的颈椎保健枕。“这个学起来不难,学会了可以带回家编织!”看着自己手中的成品,大家笑得合不拢嘴,手下编织的速度加快了,干劲也更足了。
“乡亲们,你们说说火线与火线之间的电压叫什么,多少伏?”“你要张口回答问题,你不回答就记不住,就学不下内容……”在定西市理工中专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二楼的一间教室,朱向荣老师正在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对贫困户进行电工实用技术培训。
陆应选是安定区内官镇先锋村村民,家里有不到6亩地,种植芹菜、马铃薯等作物。当地土壤贫瘠,干旱少雨,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今年春节期间,村干部来到陆应选家里,询问他的培训需求。陆应选对照宣传挂历上的课程内容,最终选了电工培训。陆应选说,参加培训,不仅提供免费食宿,还能报销来回的交通费。政府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自己要学扎实点,拿到资格证就出去打工。
为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思路窄、门路少、手艺缺的问题,定西市区聚焦脱贫短板,建立健全“整合资源、政府下单、农民点菜、部门主厨”的培训机制。当地政府推出菜单化培训机制,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致富技能,创业增收。7大类23种课程内容印制在宣传挂历上,分发到户,再由农户根据需求下单选择,确保精心打造的培训课程受欢迎、有实效。村干部进村入户,对贫困群众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尊重培训意愿,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贫困群众可以结合学习培训读本,填报培训需求摸底表,具体“点菜”,真正实现了“菜单式”选学。
纸质挂历的底部印有种类繁多的“菜单”,标注着不同课程的名称,比如“家政服务员培训”“马铃薯种植培训”等。贫困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培训,掌握一些适用的、急需的、实实在在的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
“炒锅要攥紧,右手拿勺要稳。”今年19岁的马文兰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用手机麻利地记录老师提到的各种调料、配料,每道菜需要注意的火候、时间等信息。“每天学习4到6道菜,全部记住有困难,我全部记在手机上,晚上回家再学习巩固。晚上也会试着做给家人吃,这样学起来才更有成效。”
广场另一头,吊坪村村民张佩杰正在练习砌墙,他手底下动作麻利,砌好的砖墙两面平整。“农闲的时候,我去工地上做小工,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得知村里有免费瓦工培训,每天补助30元,中午还管饭。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有了一技之长,收入肯定会增加。”
面向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举行焊工、瓦工、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等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红红火火地进行着。培训人员通过理论讲解、指导村民现场练习,让贫困户掌握各类就业技能。尽管气温骤降,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热情,每个人都想趁着培训的机会多学点儿内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结合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合理设置培训工种和培训内容,让学员真正掌握技术,才能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劳动技能提升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为重点对象,单独进行统计,更加体现精准要求。在培训内容上,重点结合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围绕个人意愿和市场需求设立培训项目,量身定做“菜单”,更加聚焦岗位需求,更加尊重农民的培训意愿。培训方式上,坚持培训鉴定输转维权一体化,跟进开展技能鉴定维权上门服务。针对居住偏远分散的劳动力,采取“送培训下乡”和“培训大篷车”等方式,在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开展培训。
截至6月底,全省累计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22.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71万人。技能培训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凭借技能闯出脱贫新路。不少贫困户在培训后,找到适合自己创业就业、发展产业的脱贫路子,开始积极生活、积极就业。
能人返乡创业,带动贫困户就业
杨道锋是皋兰县石洞镇中堡村人。1995年初,他在兰州从事水果生意。2000年,他回到家乡创办兰州和尚头福禄面业有限公司,安置附近30余名劳动力就近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人。2017年,他又创办一家商贸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占地3.7亩的皋兰县中堡老街市场,有60间铺面,30个固定摊位,带动周边农户300余人创业就业,有效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皋兰县积极推行“创业奖补+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的工作模式,加大创新扶持,2018年,全县新增返乡创业人员124人,带动就业500多人,年创劳务收入达1500万元。2019年初至今,全县新增返乡创业人员59人,创办市场主体个数44个。目前,皋兰县有返乡创业农民工1200余人,创办经济实体1100多个,带动5500多户群众发展,吸纳就业人数超过了3000人。为加大对返乡创业工作的扶持力度,县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设立了皋兰县创业创新保障资金,完善贷款扶持体系,强化创业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共审核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8笔,发放金额1065万元,带动就业189人。
在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左咀村的一处草原生态兔养殖场,整齐的兔舍中,伊拉、比利时、莲山黑兔等优良种兔憨态可掬。左宏鹏和妻子忙着为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添水喂食、清洁兔舍。
左宏鹏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2015年初,夫妻俩回到家乡创业,购买170只种兔试养。后来,左宏鹏试验自繁自育草原生态兔,2015年底,种兔数量达到400多只。2016年,左宏鹏成立了庆阳鑫昊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安徽、四川、福建等地都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左宏鹏按照“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合作社提供优质种兔、技术指导,养殖户订单养殖,合作社回收商品兔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带动周边20多户农民养殖兔子。
如今,返乡农民工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成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富裕家乡的宝贵财富,成为通过乡镇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的新动力。
截至2018年底,全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累计达21.96万多人,创办经营实体9.18万个;其中2018年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3.56万人。目前,全省共建成17个国家级、15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示范县),建成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60个,每年总共给予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累计达到3000万元。
各地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细化实化支持措施,加强创业培训,积极协调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用地、服务、人才、风险应对等方面的难题,有力助推了创业带动就业。目前,我省正在开展2019年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创建工作,确定3至5个示范县,认定30家企业(单位)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开展“春风行动”,送来就业岗位
2月16日,全省2019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东西部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在临夏举行,求职者排起长队。2.3万名务工人员参加招聘,现场签订用工合同7125份,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1.3万份,现场组织输转580多人。与此同时,白银、定西、平凉等地“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陆续举行,把就业岗位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今年前5个月,全省各地举办面向农村劳工者“春风送岗位专场招聘会”434场(次),免费为37万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近5.62万人。
劳务输转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半壁江山”。
“要做好劳务输转,拓宽就业渠道,就必须及时掌握丰富的企业用工信息,实现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的精准对接。”甘谷县腾达实业有限公司用3年时间打造的400云平台,建立天水地区10多万务工人员求职和全国2600多个企业用工数据库,用精准劳务托起了10万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梦。同时,公司充分发挥职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确定专人负责数据筛选、整理和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向贫困村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目前,已建立天水地区务工人员信息采集网点650个,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精准对接。
截至6月底,全省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1万人,占有输转意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9.1万人的93.3%,其中有组织输转13.7万人,有组织输转率为75.7%,创劳务收入19.4亿元。我省始终坚持把提高组织化程度作为提升劳务输转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岗位开发推介、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创办扶贫车间等多种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
高福民是陇西县文峰镇黄家门村的村民。如今,他和两个女儿在福州工作生活。记者电话采访了高福民,问起他现在的工作生活,隔着电话线就能感受到高福民的开心和满足。“我在世纪金源集团昆明世纪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连江分公司做安保员,两个女儿在公司客服部工作。企业提供宿舍,自己出个水电费就行,在这边务工,吃得好住得好,工资有保障,我们一家三口加起来每个月收入超过8000元。”曾经,高福民以种地为生,靠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家6口,日子过得艰难而拮据。2018年,高福民通过村干部得知福州企业招人的消息后,他抱着去看看的态度,最终在福州成功就业。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截至6月底,全省共向东部四市输转87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187人。通过引导对口帮扶市创办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就近就地输转1.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9556人。
记者手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实施就业扶贫,就是通过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将贫困户帮在实处,提高他们的收入,增强脱贫增收的能力,强化告别贫困的信心。
对于许多贫困户来说,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 尽管有强烈的劳动意愿,但因缺乏专业技能,无法实现稳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人社部门对症下药,通过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送政策……在定西,印有7大类23种培训内容的宣传挂历进入农户,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一家人闲下来没事就琢磨一下,学个什么手艺,找个啥样的工作……农户根据自己需求“点菜”上课,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训效果大幅提高。在临夏、天水等地,为了让贫困户掌握各类就业技能,当地政府将培训课堂设在乡镇村社、田间地头。掌握了劳动技能,再把就业岗位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让困难群众让贫困群众脱贫有信心、增收有门路,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如今,更多的贫困群众正在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相关新闻
- 2019-08-21兰州市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3082户12346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
- 2019-08-20临潭:扶贫车间教技艺 贫困群众获增收
- 2019-08-20临泽平川镇:就业扶贫助力精准扶贫拔“穷根”
- 2019-08-20文县:22名学生喜领金徽正能量精准扶贫公益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