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原标题:从这里,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哈达铺红军街上当地群众进行情景表演,再现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本报记者 王润琴 摄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王瑟 方曲韵
一份报纸,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长征途中,当红军侦察人员从哈达铺这个小镇里截获了国民党的一批报纸时,或许不曾想到,长征、红军乃至中国革命的方向就此确立。红军长征队伍自此走向陕北、走向胜利。
记者到达哈达铺时,天空湛蓝,阳光和煦地照在身上,满目青葱,流水潺潺。80多年前,这个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小镇,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1935年9月,刚攻破腊子口、翻越岷山的红一方面军一路向北来到哈达铺附近,信息闭塞的他们并不知道已近一年的长征,到底何时才能结束,哪里才能够落下脚。
“如何了解信息?只能靠报纸。”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卯晓琴为记者还原了当年的经过——那时毛泽东让连长和指导员去弄点“精神食粮”来。乔装打扮成国民党军官的他们,恰巧在哈达铺邮政所前截获了国民党驻岷县鲁大昌部队运送物资的马队。在随行的驮子里,他们发现了一批近期的报纸。指导员很快意识到这报纸是宝贝,便立刻送到了毛泽东手中。
步入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旧址,这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瓦房,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正是从这里获得的一份《大公报》中,毛泽东、张闻天等得知在陕北有一块革命根据地,那里有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有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的宝贵消息,由此,毛泽东立刻作出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这些消息,对中央红军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露。党中央决定在民风淳朴、物资充沛的哈达铺好好休整一番。哈达铺自古就是甘肃、四川交界的商贸重镇,当时仅各种商号就有800多家,当地百姓以最大的热情接纳了中央红军———包括支援2万斤食盐、20万斤粮食、5000斤食用油、1000匹骡马、15万斤柴草、5万斤豆类、7000双布鞋等。红军战士吃饱了穿暖了,每个战士相互见面还会打趣说“同志,过年好啊”。
“红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很好,我们镇上的人都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家人,很多人都追随红军去干革命,包括我的祖父。”今年58岁的宕昌县政协副主席柳春才是烈士后代,他的祖父柳英本是镇上的私塾先生,被红军的爱国为民精神所打动,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成为游击队的一名秘书,牺牲时年仅29岁。“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那种持之以恒、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和传承。”柳春才说。
“到陕北去,彻底调整了俄界会议确定的‘到中苏边界去’的决定,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落脚点。”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王林说,按照俄界会议的决定,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在这里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整编以后,部队更精干了,战斗力更强了。
1935年9月22日,在哈达铺关帝庙前的操场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将士们说:“同志们,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在场的全体指战员群情振奋,他们高呼着:“拥护中央决定!到陕北去!向着胜利前进!前进!”深受触动的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彭加伦立刻连夜创作了一曲《到陕北去》传唱全军。
1935年9月23日,经过休整后焕然一新的部队唱着慷慨激昂的《到陕北去》踏上征程,一路唱到陕北,一路唱到胜利。
“一张报纸定乾坤,一个故事说到今……两万五长途跋涉,落脚地由此选定。”走在当年红军曾驻扎过的“红军长征一条街”上,当地流传的民谣声声入耳。当年,就是从这里,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相关新闻
- 2019-08-20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 2019-08-20定西岷县申都乡开展村党支部“铭记历史、学习先进”教育活动
- 2019-08-19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品味敦煌前世今生
- 2019-08-19历史情景剧《石油摇篮》亮相玉门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