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师徒三代探伤工:他们是为钢轨做“B超”的医生(图)
中国甘肃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有了第一批铁轨探伤工,他们被誉为给钢轨做B超的医生。最初,钢轨探伤主要依靠手工检查,劳动强度大,探伤效率低。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革新,单轨式钢轨探伤仪,双轨式探伤作业小车逐渐运用到钢轨探伤作业中,中国铁路探伤工作由手工时代迈入了机械化时代。
师徒三代探伤工,胡高云(右)、黄涛(中)、孙阳阳(左)
8月19日,由中铁集团宣传部、兰州局集团党委宣传部共同组织的“发现最美铁路·重走丝绸之路”网络宣传采访团,来到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银川工务段“黄涛探伤工作室”,了解钢轨探伤工的日常工作。
“黄涛探伤工作室”是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黄涛命名的,以全路、全局技术能手和具有特殊专长的高级技师、技师及车间主管副主任、工长等7名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精英团队。
黄涛接受记者采访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黄涛的师傅胡高云通过竞聘,从线路工转岗到技术含量较高的探伤工。1983年,他考取了一级探伤资格证书,也成为全局第一批取得资格证书的探伤工。
“那时候的探伤作业主要是靠手工检查,工具就是检查锤和小镜子,每天背上干粮,一走就是10公里左右。”胡高云介绍道。在退休的前6年,胡高云一直担任车间的岗位技能培训老师。2002年,刚从事探伤工作的黄涛变成了胡高云的徒弟。
黄涛上班后,最先接触的是超声波探伤仪,每次上线作业需要加满水,重达70斤,需要推着仪器一边行走一边盯着显示屏,来检查是否有伤损。
黄涛正在为钢轨探伤(资料图片)
每天跟着师傅学、对着书本啃、现场反复练,短短几年下来,黄涛迅速成长为车间技术大拿。2013年在全路工务系统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全路有名的探伤专家。
“2013年,黄涛荣获全路工务系统钢轨探伤职业竞赛第一名,2015年,黄涛的‘90后’徒弟孙阳阳也获得全路第一名,我从事铁路工作30多年,师徒两人、连续两届获此殊荣真是少见。”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主任李宁利骄傲地介绍到。
孙阳阳为刚参加探伤工作的同事介绍经验
“黄涛探伤工作室”创建以来,制作探伤培训课件37份,共集中授课30余次300多个课时,培训人员达2400多人次,共指导培养探伤高级技师、技师等7名高技能人才。2013年以来,银川工务段职工连续两届夺得全路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一名,连续5年获得全局钢轨探伤技术比武团体第一名。
“刚接触探伤工作,作业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看到黄涛老师用超声波教学模拟器演示了一遍,马上就明白了探伤工作的原理。”2018年12月刚参加铁路探伤工作的小韩饶有兴致地说到。
2019年2月,随着银川工务段第一台双轨式探伤作业小车的上线作业,标志着近40年的手工探伤作业逐步向机械化转变。
双轨探伤仪是自带动力,可同时对两股钢轨进行伤损检测的专用超声波检测仪器,可替代现有的人工单轨式钢轨探伤仪,减少职工劳动强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探明的有伤钢轨断面
听到双轨式探伤小车上线的消息后,66岁的胡高云,从家里赶到车间,仔细端详、兴奋不已,他一边和黄涛、孙阳阳进行交流,一遍感叹技术的发展之快,并鼓励黄涛、孙阳阳继续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近年来,“黄涛探伤工作室”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了职工技术业务素质,强化了人才队伍管理,成为提高设备质量、破解安全难题、确保安全稳定的一道靓丽名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