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六难村”布楞沟的华丽嬗变(图)
中国甘肃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
翻过一座山,绕过一道梁……车子在平整的水泥山路上一处较为开阔的地方停了下来。
“看,那就是布楞沟村村民的新房子。”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坐落在深山坳里的布楞沟村:一座座红顶白墙的崭新住宅整齐划一,民宅上方一排排光伏发电设备闪耀着刺眼的光芒,宽敞的学校和足球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村里新修的水泥路宛如一条银蛇盘绕在半山腰间……
在东乡语中,“布楞沟”是“悬崖边”的意思,地处绝境,穷山僻壤,干旱少雨,两边大山寸草不生,满目尽是黄土,几乎不适宜人居住。因此,布楞沟曾经是偏远、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当地老百姓总结出的“六难”,是过去布楞沟最真实的写照。一是行路难:全村道路都为土路,又窄又陡,尘土淹过脚面,交通闭塞;二是吃水难:吃水往返30公里到洮河人背畜驮,雇车拉一方水需120元钱;三是住房难:80%的群众居住的都是危房;四是就医难:没有村卫生室,出现头痛感冒要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五是上学难:只有一所三年制教学点;六是增收难:全村都是坡耕地,靠天吃饭,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13年2月3日,沉寂的布楞沟欢腾了。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陡峭、满是黄土的小路,来到布楞沟村,亲切看望东乡族群众。这是他就任总书记后视察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县。
在布楞沟,习近平勉励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他叮嘱大家“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总书记的嘱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干部群众,也激发和坚定了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近几年来,在中央、甘肃省及临夏州高度重视下,当地积极实施布楞沟流域整体连片扶贫开发,突出解决制约布楞沟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先后在道路、教育、吃水、生态等民生领域实施了一大批帮扶项目。
2013年,当地将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2个村,4663户23614人纳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在布楞沟村,建成了56户新民居。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配备了垃圾箱,建成了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套了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超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民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
同时,在中石化的帮扶下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水泥路,从沟对面的山上通到每家每户门前,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
随着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村民马麦志,如今已经搬进了新居。
在马麦志家院子中央,水龙头流淌出了清澈的自来水,井口的白色瓷砖墙面上写着两行红彤彤的大字:“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马麦志说,村里家家户户都一样,自发地在水龙头旁立起一块写有这两行大字的水泥碑。
出生在布楞沟村的马大五德,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村子,在河西一带帮人养羊。2015年,看到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开家乡15年的马大五德回来了。他带回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成立了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带动18户村民发展规模养殖,还把“东乡手抓”羊肉制品卖到了北京。村民除了参与入股分红外,还可进入养殖场工作,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
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总书记的嘱托变成了现实。2014年,布楞沟村在偏远特困村中率先实现了脱贫。2017年,布楞沟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894元增加到6156元。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布楞沟村对老旧危房进行改造时,将马麦志家的旧宅保存了下来,建成了村史馆。低矮破败的残垣断壁,与周围的新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示着布楞沟村的发生的巨变。
布楞沟,这个悬崖边上的“六难村”,完成了向美丽乡村的华丽嬗变,在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奋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篇章。
相关新闻
- 2018-12-01【改革开放40年】元谷堆村“变身记”(图)
- 2018-11-30【改革开放40年】陇南武都:易地搬迁助力脱贫攻坚 白龙江畔崛起新“坪垭”(图)
- 2018-11-29【改革开放40年】陇南师专电商学院:全省最大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图)
- 2018-11-25【改革开放40年】凤凰村演绎“凤凰涅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