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元谷堆村“变身记”(图)
中国甘肃网11月30日讯(本网记者 李红军 文/图)“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像是在做梦。没想到总书记能在百忙之中,亲自来到我们村,坐在我家的炕头上拉家常……”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谷堆村88岁的老党员马岗,回想起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村民的情景时激动地说,总书记来过之后,村里的路好了,房子新了,自来水通了,学校、幼儿园、广场都修起来了,变化真是太大了。
走进元谷堆村,一条条穿村而过的水泥硬化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崭新民居,宽阔整洁的村文化广场,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村委会的电子显示屏上醒目地写着:今天距全村脱贫摘帽还有31天。这预示着今年年底,元古堆村就要整体脱贫了!
谁也不会想到,如今处处荡漾着现代化新农村和谐之风的元谷堆村,在2012年之前,还是渭源县有名的贫困村,因为吃水难、行路难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烂泥沟”,全村447户村民八成以上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年纯收入仅1465.8元。
2013年2月3日,腊月廿三,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轻车简从,来到元谷堆村看望当地干部群众。总书记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察百姓苦,并亲切鼓励干部群众:“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5年来,渭源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立志拔掉“穷根子”、甩掉“穷帽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5年后,昔日的“烂泥沟”摇身一变,成了全国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甘肃省十大美丽乡村。
“现在的日子,放在以前,大家想都不敢想,总书记没有忘记我们,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这才有了村里的变化。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年事已高的马岗老人,回想起5年前总书记来村里时的情景,依然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和马岗老人一样,住在村养老院的68岁五保户米元贵,也是元古堆村巨变的见证者。米元贵告诉记者:“村里以前的条件非常差,住的都是土坯房,道路只能通过一辆架子车,去县城要翻一座山才能坐车,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就能坐上车。我现在在养老院吃的好、住的好,还不用交钱,这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渭源县畜牧局干部王军军,是元谷堆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5年来,元古堆村累计投入各类项目建设资金1.15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个、产业发展项目9个、公共事业项目5个;自来水入户、农网改造、村社道路硬化、集中安置区建设、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更为可喜的是,村里以往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家家户户、公共场所有垃圾桶,还有专门的垃圾清运车和填埋场。可以说,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年来,元古堆村立足实际,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引进外部力量,先后办起了砖厂、石料厂、建材厂、矿泉水厂、中药材加工厂以及梅花鹿、孔雀养殖场,并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探索形成了“母畜寄样+农户分红”“资产收益扶贫”“互助增信金融扶贫”“土地入股”等6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引导村民以现金、土地等形式入股企业分红。
“三变”改革让村民们有了“旱涝保收”的稳定收入,“分红”也成了村里流行的时髦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底的1465.8元,增长到2017年的8168元;贫困面从2012年的83.4%,缩小到目前的6.62%。
王军军介绍说,除了“三变”改革的顺利推进之外,元谷堆村还将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和百合产业园,增加村集体和农户的收入。同时,村里还大力发展电商产业,让当地的农产品搭上电商的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要说村里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过去的‘要我干事’变成了‘我要干事’,过去的‘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王军军说。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经过5年的发展,元谷堆人的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整村脱贫的底气也更足了。
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正在实现整村脱贫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
相关新闻
- 2018-11-30【改革开放40年】陇南武都:易地搬迁助力脱贫攻坚 白龙江畔崛起新“坪垭”(图)
- 2018-11-29【改革开放40年】陇南师专电商学院:全省最大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图)
- 2018-11-25【改革开放40年】凤凰村演绎“凤凰涅槃”(图)
- 2018-11-27【改革开放40年】秦州区孙集村:从“土坯房烂泥路”到“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