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雪葬》:一部有力量的影片
原标题:【点评】《雪葬》:一部有力量的影片
电影《雪葬》根据作家范文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转型历程的电影作品,也是甘肃省电影家协会联合出品的首部影片。日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我省百余名电影工作者齐聚一堂,对该片进行了创作研讨。
当前电影理论批评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电影如何回应时代要求?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我们有发展速度,没有发展质量;有票房数据,没有经典性作品。当前的电影市场结构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小成本电影注定输在起跑线上,对票房、资本的追逐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使得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二是现实主义、农村题材影片缺失,要发展起来可能很艰难,需要建立体制机制来保障。问题就出在现实主义精神缺失,远离文学性。中小成本电影拼的是剧本,人物和故事对电影来说应该是第一位的,人物跟观众能不能达成内心的交流,能不能写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如何找到一个好故事,如何透视时代,需要特别关注。《雪葬》为中小成本电影创作找到了一个好的路径,甘肃应该思考如何把故事资源转化为电影优势。伟大的时代催生优秀的作品,广大电影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
这是一部有力量的影片,是西部这片文学土壤造就了创作团队近乎“笨拙”的艺术追求,这就是“匠心”,今天的电影创作太需要这种有力量的作品了。农村题材、现实题材影片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选择也很重要,相信只要坚持,就能走得更远。
——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策划室主任苏毅
我主要谈四点认识:一是格局比较大,历史抒写比较到位,呈现了个人在大时代面前的命运;二是人物性格鲜明,侧重了想改变命运却在大格局面前被碾碎的波折,故事逻辑清晰,写人物符合艺术规律;三是创作者带着悲悯的情怀,尤其是对农民的情怀;四是呈现了西北的色彩,特定的空间与人物命运具有勾连性,摄影、美工的空间造型设计独特,有冲击力、感染力。
——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王海洲
该片与《丢羊》是姊妹篇,但制作上比《丢羊》上了一个台阶,呈现了大环境下个体命运的变迁和众生相,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剧情发展符合逻辑,具有完整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史可扬
该片是对现实题材的更进一步探索,完成程度在中小成本影片中可称为精品,具体体现在:一是文学性,由原著小说改编为电影的难度很大,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影片还是在努力地还原时代和增加历史的厚重感上做了大量工作,对用影像呈现文学作品的创作空间把握得很好。二是作为反映改革开放主题的影片,有深度的思考在里面,能触动人心。三是给悲情的故事注入了很多温暖的东西,主人公天佑对自己道德底线的坚守和村民们对他的理解,具有理想特色。四是自然与人物融为一体,对官场腐败对于人民的伤害也有体现和思考。
——《中国电影报》事业部主任翁燕然
创作者非常注重影片的深度,在矛盾中写人物,该片为如何写好典型人物开辟了一条新路。
——兰州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焦炳琨
该片给人以巨大的惊喜,制作精良,文学性强、内容多、立意高、节奏紧凑,精神价值的破和立抓住了时代的关注点,气质和视野比较宏阔,制作手法上采取了史诗般的抒写,地域特色鲜明,是一部有自信的作品,没有过多地贴地方标签,而是侧重于对电影本体的关注。值得商榷之处在于事件过满,没有留白;对“八大金刚”人物群像的刻画是一堆符号,根不够牢靠、命运不够清楚等。
——甘肃本土导演王繁钦
该片是近年来对腐败的揭露比较有力的现实题材作品。影片最后赵天佑自裁和李县长自省部分使故事的悲剧性陡然加强,特别是不落窠臼地放弃了村民对赵天佑缅怀的表现,代之以浓墨重彩地表现李县长的反思、自责和悔恨,他在雪地里的踯躅独行带有自我放逐的意味,剧中人与观众的精神在此时都得到净化和升华。
——甘肃省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于涛
相关新闻
- 2018-05-15【影评】电影《雪葬》中的集体情感
- 2017-12-26甘肃本土电影《雪葬》近日举行兰州首映式
- 2017-12-26甘肃本土电影《雪葬》举办兰州首映礼
- 2017-12-26甘肃本土电影《雪葬》举办兰州首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