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绿色守望——通渭县孪生兄弟许志强许志刚种树记
【看点】
半个世纪的绿色守望
——通渭县孪生兄弟许志强许志刚种树记
许志强(左)与许志刚兄弟俩。
夏日时分,走进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绿山环绕、满目苍翠,一片片松树、柳树、杏树……将许堡社黑门洞沟两山装扮得郁郁葱葱,呈现出勃勃生机。
谁曾想,5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萧瑟、杂草丛生的陡峭荒山。当时年仅20岁的许志强,为防止耕地水土流失,家园被洪水冲走,和孪生哥哥许志刚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播绿生涯,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
如今,4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许志强兄弟俩也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变成了古稀老人,但他们植树造林、造福家乡的初心从未改变。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文洁顾丽娟
昔日黄土地“变身”莽莽林海
5月24日下午,记者从通渭县城出发,进入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漫山遍野的绿树映入眼帘。沿着绿色深处一直往前走,踏过一条松树挺立的砖铺小道,就来到了许志强的家,院子里凉亭玲珑别致,绿树繁花清新雅致,宛若一个“世外桃源”。
许志强身穿深色的夹克衫,头戴一顶旧鸭舌帽,身上沾着泥土,手里拿着铁锹,正打算和哥哥许志刚一起去看新栽树木的生长情况。
“刚开始栽树,是为保持水土,填补房前屋后的大窟窿。”闲聊间,许志强给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种树历程。“你看,这两个山头上都是我们兄弟俩这几十年来种的树。”同许志强兄弟俩进入400多亩的山林,不仅能看到高耸挺拔的油松、侧柏、云杉,还有核桃、杏树、牡丹等经济林木,甚至还能见到芒果、棕榈等南方树种。
“这棵芒果树是前几年种的,去年已经挂果了,品质非常好。”许志强说,种植南方树种,只是想检测一下近些年种树对气候土壤带来的变化,没想到还真能在咱这黄土地上成活!
在跟随兄弟俩进林的沿途,几乎每到一处,都有故事。
“你看这条沟,现在全是柳树,以前可不是这样,只要一发洪水,两边的树就都被冲走了。”许志强说黑门洞的沟特别深,为了保证沟两边辛辛苦苦种的树木不被破坏,就一棵一棵往里种,冲走一批再种一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深沟终于被淤平。
通过50年的艰辛劳动,许志强兄弟俩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们不仅绿化了荒山,也改变了自家的生活条件。“前几年开始自己育苗出售,我种了几亩树苗,哥哥种了五亩牡丹苗,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两人也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绿色小康户”等荣誉称号。
“许家兄弟俩种树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也给当地群众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现在这个山头绿了,生态彻底改变了,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通渭县榜罗镇工作人员张虎强说。
许家兄弟种的几百亩林地。顾丽娟
兄弟同心换来绿树满坡
回想起几十年的种树经历,许志强带着坚定的口气说:“种树苦得很,基本上吃了一生的苦,但没有苦哪有甜?”
最初的时候,没有树苗,他就挑着担子步行到武山、陇西各地去买,足迹遍布邻近各县。
“当时到武山洛门,一个来回就得走一天两夜,路远就叫上许志刚做伴,次数多了,哥哥也慢慢喜欢上了种树。”
许家兄弟家地处半山腰,地势陡峭,经常要在崖边栽树,甚至还要用绳子吊着下到半崖上栽树,稍有不慎,就有坠崖的危险。许志刚指着崖边的一排松树告诉记者,“我们经常是一个人腰里拴着绳子挖坑种树,另一个人在上面拉着。”
“上山挖树坑、背树苗、挑水浇树……这些活基本上都靠肩扛、手挖,复杂得很。”许志强说自己种的树多在两山之间的崖边,土壤多为盐碱地,草木都很难生长,更别说是树。为了保证树能成活,兄弟俩不得不从山下挑水浇灌。直到前些年通了电,做了蓄水池,浇水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我是个农民,没什么文化,刚开始没经验,栽最便宜的白杨树,从房前屋后一直栽到深沟悬崖,一栽就是十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植物病害,使白杨树大面积干枯,十年心血毁于一朝。面对家人的抱怨,许志强没有放弃,毅然决然挖掉枯树,从头再来。
这一次许志强没有着急种树,而是和家人一起商量讨论,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选择了松树和柏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片干枯的土地终于被打造成一个四季常青的“绿色家园”,兄弟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树能手。
五十载不变的种树情结
如今,昔日的荒山不仅变成了绿树环绕、青山环抱的百亩林区,也成了许多人心中的避暑胜地,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50年来,为了种树,兄弟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喝口罐罐茶就上山,一直到很晚才回家。大多数时候,饿了就啃口馍馍,渴了就喝凉水。不管酷暑还是寒冬,就这样坚持了几十年。
兄弟俩平常以种地为生,也没什么钱,为了凑钱买苗木,什么办法都想了。许志强的妻子陈转荣记得,有一年家里的马生了小马驹,总共卖了700元,没想到许志强竟瞒着她,把这些钱全买成了树苗,那时候700元差不多是全家一年的生活费。“有一段时间,为了瞒着家人,就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哥买了树苗,放在弟家,弟买了树苗,放在哥家……”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候用卖猪仔的钱,有时候用家里的粮食换树苗,刚开始常为这事闹矛盾,时间长了,慢慢也就理解了。”陈转荣说兄弟俩为了栽更多的树,甚至拿自家的耕地换别人的荒山荒坡。
“这几十年,有苦有乐吧。时间太久了,苦早就慢慢忘了。至于乐嘛,看着这漫山遍野绿树成荫,一想到都是我俩一担担挑回来的,就很满足了。”许志强望着满山的绿树深情地说道。
现在,兄弟俩过得自由惬意,忙时种地育苗,闲时做根雕、画画。在兄弟俩的家里,记者看到满屋子的根雕一个个栩栩如生,处处充满美好生活的气息。
但两个人有时也会发愁,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儿子儿媳在新疆做生意,三个孙子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这几百亩的林地应该交给谁来管理?
“我经常想,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了,不管是谁,只要能把这片林子管理起来,生态不再被破坏,我们付出的辛苦也就值了。”这是许志强的心愿。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