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乡:“穷业”变换话今昔
87岁的妥福才有一手绝活:能在陶瓷片上“穿针引线”,将一只只破裂的碗重新钉好。可是,10多年前,他毅然把全套工具送进县博物馆,由此“钉匠”这个职业也走进历史。
职业的兴衰往往是生计方式转变的缩影。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手艺人被尊称为“匠人”。“钉匠”“银匠”和擀羊毛毡的“毡匠”,是东乡县有名的“老三匠”。
东乡县出土过我国迄今为止历史最为久远的青铜刀和数量惊人的各式彩陶。可是,这里后来生态恶化、人穷地瘠,是甘肃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许多家庭穷得买不起碗,破碗舍不得扔。于是,钉碗逐渐成一门生计。直到改革开放后,贫困地区普遍摆脱物质匮乏,钉碗才逐渐绝迹。
百业兴衰见证县域经济的变迁。妥福才有5个儿子和十多个孙子,跑车的跑车,打工的打工,各乐其业,却没有一个继承祖业。在整个东乡县,“老三匠”不再兴盛,“东乡铁军”异军突起。
“东乡铁军”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文化程度低、缺技能,唯一的优势就是比别人更能吃苦。他们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筑路,在人迹罕至的戈壁绿洲中租地养羊或种植黑枸杞。活跃在兰州的“东乡拆楼队”声称,只要把拆下来的楼板、门窗等废旧建材交给他们“吃干榨尽”,他们可以不要工钱。当地人自嘲,“东乡铁军”中也有“三匠”:地球修理匠、铁锤碎石匠和资源再生匠。“东乡铁军”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摸索出“走出去”的路子,跳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魔咒,却仍没有摆脱“穷业”的特征。到2013年,东乡县贫困面仍有38.74%。
精准扶贫号角吹响以来,东乡县兴产业、换“穷业”的脚步加快。东乡人善于养牛养羊,善做手抓羊肉等特色美食,多少年来大家习以为常。然而,换个视角看,抓住这些优势精深培育,产业发展潜力并不小。东乡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培育牛羊养殖、餐饮美食业,努力在贫困户中培养新“三匠”:善于拉面的牛肉面“面匠”、善煮手抓羊肉的“肉匠”和善做皮毛的“皮匠”。
近几年,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帮助下,东乡县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带薪培训发展餐饮业。贫困户在县城餐馆边学技能边打工挣钱,每期带薪培训6个月,每月支付3000元工资,由县扶贫办等部门与餐饮店各承担50%。6个月后,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合格后,或留在餐馆就业,或去其他餐馆就业创业。近几年,东乡县每年都要组织近万人次的短期劳务技能培训。
帮贷款、给贴息,扶上马再送一程。近几年,东乡县安排精准扶贫贴息贷款,支持群众到县外闯市场,开小餐馆、小门店。
县有产业,民能乐业,则无穷不治。据东乡县委办公室统计,到2017年底,东乡人在县外开了2500多家餐馆,在县内养羊143.3万只。东乡县贫困面也从2013年的38.74%下降到2017年底的25.28%。随着东乡县从养殖业到餐饮业的产业扶贫链条呈现贯通之势,“牛产婆”等新职业也应运而生。
换“穷业”是脱贫攻坚中最关键也是最有难度的一环。目前,东乡县提出“户户有一门脱贫产业,人人有一技之长”,继续培育脱贫攻坚新“业态”。
相关新闻
- 2018-06-01临夏州东乡县人武部深入开展“一户一策”帮扶
- 2018-05-28东乡族女青年返乡创业记
- 2018-05-27东乡族女青年返乡创业记
- 2018-05-25【人物】帮扶到家,村民笑了——记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包村工作组组长马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