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生态文明看甘肃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那些年,我们报道过的八步沙

18-05-17 08:2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陇周刊(2018年 第16期)

  原标题:那些年,我们报道过的八步沙

本报曾经的报道。(翻拍资料图)本报记者张子恒

老一辈治沙者。(翻拍资料图)本报记者张子恒

5月6日,八步沙林场的职工在林区开展巡查工作。本报记者 张子恒

  编者按:

  最近,古浪县一个叫八步沙的地方,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37年来,六位老人、祖孙三代在这里矢志不渝、顽强拼搏,让亘古荒漠变成了一片绿洲,用“愚公精神”创造了令人震撼的绿色奇迹。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8年前,《甘肃日报》就第一次披露了八步沙“六老汉”的感人事迹。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这篇刊发于1990年9月13日《甘肃日报》一版头题的消息,不仅获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也使“六老汉”的事迹在陇原大地家喻户晓,成为全国治沙典型人物。

  从此以后,《甘肃日报》一直在持续跟踪报道“六老汉”以及他们的后代,见证与记录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梦想。

  1998年3月9日,《甘肃日报》在一版头题刊发通讯《写在八步沙的诗行》;

  2004年2月6日,《甘肃日报》刊登通讯《让荒漠绿起来的人》;

  2008年4月16日,《甘肃日报》在一版头题刊发通讯《黄沙窝里续忠魂——访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后代们》;

  ……

  今天,我们选登其中一些报道,再一次和您一起回忆过去他们带给我们的一次次感动。

  花甲老人不享儿孙绕膝之福,10年绿化沙丘4万多亩,保住了周围的村镇农田,如今——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

  中国甘肃网5月17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刘剑荣) 古浪县6位年龄加起来有360岁的老人,不享儿孙绕膝之福,卷起铺盖住在地处腾格里沙漠前沿的八步沙,在那里风餐露宿,治沙造林。10个春秋过去了,曾经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的八步沙,终于被驯服了,4万多亩沙丘披上了绿装,保护了周围7800亩土地和4个村镇。

  这6个老人都是合作化时期的村党支部书记或生产队长,他们是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源,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

  人们形容昔日风沙肆虐的八步沙是“沙骑墙,驴上房”。1981年,6位老人站出来向沙丘挑战。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联户承包治理4.8万亩流沙。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他们“安营扎寨”,挖一条壕沟铺上被褥算住房,放3块砖支一口锅,一天三顿饭就这么做。在沙漠上生活,没有固定的作息,累了,抽几口旱烟解乏;冷了,生一堆火暖身。他们披星戴月,坚持数年,“一棵树,一把草,压沙防风”,在沙丘上连片栽上花棒、榆树和沙枣。郭朝明在63岁那年病倒了,当他含泪被驴车拉着离开这片渐渐泛绿的沙丘时,他31岁的儿子郭万刚抱着一捆树苗又顶了上来。

  流沙固定了,可是6位老人却没有离开八步沙。他们在沙窝上盖起了一院土房,挖了一块菜地,长期住下来管护这顽强生存的绿荫。朝伴日出晚伴霞飞,老人们用双手刨出被风沙埋没的小草,又用双手掩埋被狂风刮出来的树根。8月16日,记者来到八步沙,看到了4万亩沙丘上蓬勃生长的花棒、红柳、沙米和苦豆子,也看到了满头华发饱经风沙的治沙老人。60岁的石满欣喜地说,从1985年以来,他们靠卖花棒,已经有了5万元收入。贺发林抱着一棵碗口般的树连说“好树”。乡上一位同志开玩笑:“老贺啊,它长大了就留给您做棺木吧!”贺发林闻言泪光闪动,说:“舍不得!舍不得!”

  (1990年9月13日《甘肃日报》一版头题刊发)

  让荒漠绿起来的人

  记者 周丹波

  “沙丘就像女子脸上的疤,非治不可。”说这话的是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他头顶鸭舌帽、戴着石头镜,脸色黝黑。

  此时,郭万刚就站立在原先的一个“大疮疤”——曾经危害严重的内陆沙丘八步沙的最高处——六老汉治沙纪念碑前。从这里远望,只见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6公里的八步沙如今已被沙枣、花棒、柠条、红柳所覆盖,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这是两代人20多年治理成的。”郭万刚的话虽轻犹重。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段动人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土门镇年过半百的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六位老汉以联户承包的方式,治理沙害,组建林场。

  经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共完成治沙造林5.5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封沙育草2万亩,管护总面积达7.5万亩,使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他们的事迹广为传诵。

  郭万刚正是当年六老汉之一郭朝明之子。1983年,正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的31岁的郭万刚被身患大病的父亲叫回,父亲无力继续看守承包治理的林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如果不去,100亩的林场咋办?”当年,郭万刚就扔下铁饭碗,沿着父亲的足迹踏上了治沙路。

  郭万刚匡算了一下,现在八步沙木材蓄积量达到1.5万立方米,每年可产鲜草800万公斤,薪柴500万公斤,经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这里的柴一根也不能伐,草一棵也不能拔。我这个‘绿色银行’行长,守着千万元的财产,甘守清贫。”郭万刚郑重地说。

  “治沙不能越治越穷,要让沙为人造福。”郭万刚带领大家在荒沙滩上开发出300亩沙产业带,打出机井,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发展起日光温室、养殖业,让治沙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治沙的脚步还在前进。去年八步沙林场又申请跨区域承包,治理距八步沙25公里、占地面积11.4万亩的黑岗、双槽、漠迷三大沙漠,开始防沙治沙的“二次创业”。郭万刚带着乡亲们早晨7点起床,坐着三轮车一路颠簸1小时赶到黑岗沙,午餐就在沙漠里啃干饼子,下午5点才收工回家。

  郭万刚领着记者沿沙梁走在黑岗沙连绵的沙丘上,不时扒开沙窝查看墒情。他告诉记者:“治沙要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果不其然,满眼虽然仍是无边的黄沙,但细细瞅来,近处沙窝里倔强地站立着一株株新植的矮小的沙棘、榆树等,为沙漠添了新绿。去年秋冬时节,林场组织群众已栽种苗木上百万株,完成1万亩的沙地治理。

  “我们的任务是一直往前推,今后每年完成2万亩治理面积,到2008年全部治理完毕。”郭万刚坚定地说。

  郭万刚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别有深意地印着一幅绿茵茵的生态家园图:山岳染绿,花木点点,雁阵轻翔。那正是他不懈追求的美丽梦想……(2004年2月6日《甘肃日报》二版刊发)

  黄沙窝里续忠魂

  ——访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后代们

  本报记者 王宇兴

  上世纪80年代,古浪县土门镇农民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六位年逾花甲的老汉,自发组织起来向沙漠挑战。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六老汉”先后治理沙患7.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8公里,栽植各类沙生树种1040万株,使亘古荒漠呈现出一片绿洲。为了表彰“六老汉”的先进事迹,省委、省政府曾两次树立“六老汉”所在的八步沙林场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甘肃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1999年,省绿化委、省林业厅专门在八步沙林场为“六老汉”树碑记功。“六老汉”中的石满、张润源两位老人先后荣获“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第四届地球奖”等荣誉称号。

  多年过去了,“六老汉”或病故或退休。但“六老汉”的后代们接过了防沙治沙的接力棒,咬定治沙不放松,又写下了更加辉煌的篇章。

  风沙口上的郭万刚

  4月,在又一个防沙治沙季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所管辖的沙丘,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成片铺开;道路两旁笔直的杨树迎风伫立,规整的农田静候播种……

  很难相信,8年前,这里还是风沙肆虐的地方。八步沙林场现任场长郭万刚说:“如今,经过8年的治理,风沙线已倒退了10公里,这里也成了防沙治沙的基地。”

  郭万刚是“六老汉”之一郭朝明的长子。2000年,年逾50的郭万刚从老场长张润源手中接过第三任场长的重担。当时,干武铁路以北还有2万亩沙丘没有得到治理。郭万刚立下誓言:治沙的步伐一刻不能停歇,一定要把父辈肩上治沙这面大旗继续扛下去!

  2000年春,郭万刚挨家挨户上门动员,组织了150多人的治沙队伍,进入腾格里沙漠南缘,对八步沙林场剩余的2万亩沙漠展开最后决战。那2万亩沙漠处在风沙口,是块难“啃”的骨头。每年沙暴天气多达30至40天,夏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面对恶劣的环境,每天天刚麻麻亮,郭万刚就组织治沙队伍进入风沙口,平沙整地,埋压麦草方格沙障,植树种草。有时树苗刚刚栽下,一阵狂风袭来,小树苗就会连根拔起。拔起来重栽,一次、两次、三次……经过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终于完成了2万亩的治沙任务,共栽植柠条、沙枣、花棒、梭梭、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省道308线两旁完成长10公里绿化林带,栽树3.2万株。

  寒来暑往,经过八步沙两代人的努力,目前,八步沙林场已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据林业专家评估:这条林带目前活立木蓄积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林中每年产鲜草500万公斤,产薪柴200万公斤,其经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其更大的生态价值是有效确保了省道306线、干武铁路和国家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畅通,确保了境内10万亩良田,创造了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在彻底根治了八步沙荒漠化土地后,“六老汉”的后代们并不罢手。2003年,在郭万刚的倡议和牵头下,他们再次承包了治理离八步沙25公里外、占地11.4万亩的黑岗沙、大槽沙、漠米沙一带的沙地。该地段是腾格里沙漠在古浪县境内的五大风沙口之一,每年5至10级以上大风要刮100多天,肆虐的风沙不但直接侵害着黄花滩4万多移民的生产生活,还对已退入风沙口第二线的八步沙生态环境重新构成威胁。

  2003年春节刚刚过完,郭万刚就把自己的铺盖搬到了黑岗沙一间干打垒的小屋里,成天领着治沙队伍与风沙搏斗。他们本着“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精神,5年来栽植各类沙生苗木1016万株,辖区内林木存活率达到61.5%,林草覆盖率达57%。

  “孤胆英雄”石银山

  在黑岗沙护林站,记者见到了“孤胆英雄”石银山。石银山是“六老汉”之一、八步沙林场第一任场长石满的儿子。

  1992年,石满病逝后,22岁的石银山继承父亲遗志,当起了八步沙林场护林员。10多年来,他每天早出晚归,尽职尽责,精心呵护4200亩林地。如今,这片林地已成为八步沙林场最耀眼的一块绿色明珠。

  2003年,黑岗沙治沙工程正式启动后,石银山第一个主动请缨,要求到治理抗击风沙前沿阵地去工作。在与风沙搏斗最艰苦的日子里,白天,他跑前跑后,组织人员调苗木,平沙挖坑栽树苗。晚上,他就住在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护林站小屋里。

  随着治沙工程年年推进,一块块绿色在沙丘上不断延伸,黑岗沙一带封沙育林面积已达到了21万亩。为了防止人为破坏和羊只踩踏,八步沙林场专门在黑岗沙成立了护林站。护林站只有3名管护人员,石银山担任站长。面对繁重的管护任务,石银山以沙丘为家,2003年以来,已连续在护林站的小屋里度过了6个春节。他说,在小屋里度过的这6个春节,让他刻骨铭心。寒冬腊月,当地常常是风起沙飞,天昏地暗。他住的干打垒房子四面透风,早晨一觉醒来,被子上都是一层沙。

  比这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孤独和寂寞。晚上,除了一阵阵呼啸的狂风,啥也听不见。石银山说:“在沙漠里栽棵树实在不容易,我要不把它们看护好,来年怎么对得起乡亲们呢?”

  如今,黑岗沙实行封沙育林的21万亩沙丘已是生机勃勃。柠条、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成为古浪县沙漠观光风景区。

  “只认死理”的贺中祥

  “先人们栽这些树实在不容易,羊啃树你们也不拦一拦,你们的心思都放到哪里去了?树没了,沙尘再来了,庄稼不长了,看你们吃啥呢?”

  穿过沙柳林,又转过柠条地,顺着喊叫声,记者见到了正在和放羊人吵架的贺中祥。贺中祥是“六老汉”之一贺发林的儿子。1991年,67岁的贺发林去世前,亲手把自己栽植和管护的5000亩林地,交给了23岁的儿子贺中祥,叮嘱他一定要管护好这片林地,不然他在“九泉之下”也得不到安宁。

  村里人都说,自打贺中祥当上八步沙林场的护林员后,就变了一个人,行动像钟表。每天早晨6点钟准时出门,带着水壶干粮,在几十里沙地步行巡视,任凭风沙雨霜,从未间断过,晚上七八点才回家。今天顺时针转这半圈,明天逆时针走那半圈。

  2001年,一个与贺中祥熟悉的村民,不顾贺中祥多次劝阻,赶着100多只羊在林地里放牧。贺中祥见他一再不听劝告,就把此事反映到林业部门。最后,经林业部门调查核实后,受到了200元的罚款处理。这位村民便怀恨在心,一天深夜,他翻进贺中祥家中企图行凶,没有得逞。后在林场领导和村干部的耐心教育下,这位村民再没有在林子里放过羊。

  从此,贺中祥的认死理在八步沙护林出了名。只要贺中祥在,很少有人把羊赶进林子里。

  17年过去了,贺中祥看护的5000亩林地已基本郁郁成林。前两年,林业部门在核查贺中祥管护的林地时,发现17年前贺发林交到贺中祥手上的25万株树木,没有少一棵,还因管护得当,大部分林木现都长到20至40厘米粗,成了八步沙林场的宝贵财富。

  (2008年4月16日《甘肃日报》一版头题刊发)

  我们关注过的斗沙人

  本报记者 宋振峰

  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八步沙“六老汉”以及他们的后代,并不孤单。

  全国治沙英雄、民勤县宋和村的石述柱,“一辈子干了一件事”,就是治沙造林。

  从风华正茂到年逾花甲,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石述柱带领村民,一筐土一筐土地背,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挖,一桶水一桶水地挑,一棵树一棵树地浇,向风沙宣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愣是把树在沙窝里栽活了。石述柱在沙海中浇灌出了一片绿洲,在风沙线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使贫穷的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2000年8月8日,《甘肃日报》在一版头题首次宣传了石述柱的事迹。《沙海愚公》,是这篇报道的题目。

  其后,《甘肃日报》一直不间断地关注着石述柱,让石述柱与他的先进事迹一起,在鲜花与掌声中走向了陇原大地,感染着一代代陇原人民。

  今年4月24日,《甘肃日报》还在专题“摄影报道”中,又一次报道了石述柱的近况。今年83岁的他,虽然身体不大好,但依然心系治沙、情系造林。

  在这期的“摄影报道”中,《甘肃日报》同时聚焦了“80后”马俊河在民勤治沙的事迹。经过12年的艰辛奋斗,马俊河和他的同伴让2万余亩的黄沙“披绿”。

  “豁出一辈子,干成一件事”。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村民王银吉和石述柱一样,也抱有这样的坚定信念。

  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是凉州区的主要风沙口之一。

  不能让沙再压了庄稼!1999年,王银吉和父亲横下一条心,压沙造林。风小了,沙少了。遭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从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希望,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中。

  但是,王银吉永远地失去了心爱的儿子。

  2006年4月23日,《甘肃日报》刊发通讯《风沙线上的绿色梦》,让王银吉和他的英雄事迹穿越茫茫人海向我们走来。

  从八步沙“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代到石述柱,从王银吉到马俊河……这些楷模是《甘肃日报》一直关注的斗沙人的缩影。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所在的地方不同,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甚至生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着力量。

  一代代甘肃日报记者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一个个斗沙人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感动、温暖着,鼓舞、激励着一代代陇原儿女。

精彩推荐

  •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 【飞阅甘肃】文县团鱼河景区:碧水青山入画卷 【飞阅甘肃】文县团鱼河景区:碧水青山入画卷
  • 第34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日在敦煌启幕 孙伟出席并宣布大赛开幕(图) 第34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今日在敦煌启幕 孙伟出席并宣布大赛开幕(图)
  • 创业闯出新天地——记金昌市永昌县东寨镇退伍军人张希平(组图) 创业闯出新天地——记金昌市永昌县东寨镇退伍军人张希平(组图)
  • 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全国第48名 甘肃省第1名 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全国第48名 甘肃省第1名
  • 点赞兰理工:病房“考场”不只温暖一考生(图) 点赞兰理工:病房“考场”不只温暖一考生(图)
  • 甘肃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 在最吃劲的时候鼓足劲 甘肃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 在最吃劲的时候鼓足劲
  • 天水张家川县召开全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文物暨文旅系统党建工作会议 天水张家川县召开全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文物暨文旅系统党建工作会议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举行进口贸易对接会暨现场签约仪
2   雄关大地上的“八棵树” ——嘉峪关公
3   “双十一”网购狂欢即将来临 警方发布
4   李荣灿在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检查
5   甘肃省35条客运班线重新许可开行
6   武威凉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
7   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8   甘肃肃北汉子跃马“扬鞭”上演马背激情
9   甘肃省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戏剧与影视
10   甘肃省出台《意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