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榆中县北山园子岔乡脱贫典型 收入提高低保不再吃香(图)
原标题:第一站:榆中北山园子岔乡小岔村 村民收入提高低保不再吃香
村民正在分装百合
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开篇的话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个季节,兰州市的大部分乡村已经开始忙碌地春播了,与此同时脱贫攻坚再度发力,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的“一户一策”脱贫新政全面铺开。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备受关注。如何凝心聚力,如期实现全市脱贫目标,在决胜小康的路上迈出最稳健的一步?过去5年,我们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从今天起,特别推出“脱贫攻坚决胜小康”蹲点采访系列报道,选派多组记者分赴榆中、皋兰、永登、七里河等县区,走进扶贫一线,实地采写、体验、感受脱贫攻坚中的典型故事、成功经验。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放在了榆中北山。园子岔乡,榆中县北山六个乡镇中最偏远的一个乡,和会宁县、靖远县接壤,过去被人称为鸡鸣一声三县闻的边缘地,也是昔日兰州市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贫困山区。3月9日上午,我们走进园子岔乡小岔村的时候,看到公路两边的地里已经有不少农民开始忙碌了。
“三马子是不能算车的”
“今年春季和往年相比气温高一些,百合开挖的时间也提前了。这一段时间是我们这边农民最忙的时候。”小岔村党支部书记魏孔继今年60岁了,当村支书已经30多年,干练、健谈,“2017年全村总收入1400万元,仅种植百合人均增收就达到7000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随着百合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未来几年农民的收入将会越来越高。”
“脱贫不是目标,让老百姓越来越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和榆中北山大多数农村不同的是,小岔村农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致富门道:全村534户,2390人,青壮年劳力1254人,除了上学当兵,村里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平时除了在地里忙自己的事情外,闲了基本上都就近在村里的百合企业里打工去了。算下来,一年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在外打工。”魏孔继告诉记者,5年前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过完年都出门打工去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妇女,这两年随着种百合收入越来越好,返乡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了。“只有把农民留在农村,乡村振兴才不会落空。”在魏孔继的眼中,真正的富裕村是生机勃勃、活力人气都兴旺的和谐画卷。因为农民的收入高了,困扰所有贫困村村干部的农民低保问题,在小岔村几乎没有出现过矛盾和纠纷,村主任李正权一语道破天机,“最主要的是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对于低保的竞争也就越来越少了。”
采访中,魏孔继还给我们讲了一件今年春节期间发生在村里的趣事:过年那几天,因为走亲串友的人太多,村里百货店沿街的路面几乎天天发生交通拥堵现象,为了保证畅通和安全,村干部只好安排专人每天到现场执勤。小岔村500多户农民现在有多少辆车?当我们问起这个数字的时候,老魏很“狡猾”地说了一个保守数字,“小车大概有200辆吧!不过在小岔村,三马子是不能算车的。”
“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是政府的责任”
对于小岔村的农民来说,种百合与发家致富之间的联系,也经过了一个很长时间的波动期。上大路社是距离小岔村最近的一个社,和村里的其他社相比,因为新增人口多和一些历史原因,村民的人均土地要少一些,但农民种百合的热情和信心并不低。我们走进村民张德明家的时候,男主人不在家,热情的女主人魏世霞忙前忙后地张罗着。院子收拾得很整洁,屋子里有不少花卉,吊兰、绿萝清新碧绿,感觉特别温馨。“一共种了3亩地,去年种百合收入3万元左右。今年儿子也回村能帮上忙了,就又从别人家流转了5亩地,打算全部种上。”魏世霞说忙完自己家地里的事以后,她和老公在农闲时都能在村里的百合企业里找到零活干,算下来一年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她也有担心和忧虑。“最担心的就是市场价格,辛辛苦苦忙一年下来,要是百合的行情不好,可就亏大了。”和这个普通农家妇女交谈中,虽然她说自己没识几个字,但不时从她嘴里蹦出“市场”、“流转”、“电商”等字眼还是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市场化经济对这个昔日贫困村带来的巨大冲击。
对于魏世霞所说的担忧,陪同我们采访的副乡长漆宝林给出了特别明确的答案。“农产品最怕没销路、没市场。原来消息闭塞,只能等商贩来收购,很被动,价格也压得很低,一度影响了当地农民种百合的信心。”漆宝林说,通过这几年政府部门的努力,已经有了能解决农民种植风险的最好办法。“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是政府的责任。打造科学合理的百合产业链,积极融入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进一步提升北山百合的产业附加值,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的营销网络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电商企业与农户签订包销协议,做到产销无缝对接,最终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完美结合。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企业有了稳定的货源,可以全力保证百合的品牌和质量,农户也不用再挖空心思地去想销路,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田间管理上了。”
因为政府部门的努力,因为产销一体,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少了后顾之忧,也让小岔村农民种百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于这一点,魏孔继有着特别深的感受。“百合生产周期长,耗时耗力,如果市场行情不好,过去我们只能把挖出来的百合再放回地里,等来年开春市场价格好一些的时候再出售。现在有了固定的采购商,有了严格的合同约定,农民们不再担心销路,一门心思搞好种植就行了。”
龙头带动下的脱贫效应
在小岔村的百合经济链上,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几年前,当地一些有远见的农民就在如何拓展市场、提高产业附加值上动起了脑筋,滕汉生就是掘起第一桶金的人之一。“产量上去了,品牌效应就显得特别关键了。北山百合,有着其他地方产品不一样的特色,无公害生产加工,纯天然绿色,我们只有在特色上下功夫,才会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滕汉生的富源百合包装车间里,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认真地分拣、包装,虽然正月还没出,但这里已经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了。
小岔村目前有成规模的百合专业合作社十余个,像富源百合这样的龙头企业有三家,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生产区都配有速冻库和恒温保鲜库,有百合烘干车间,有专业的分拣装配车间。滕汉生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有了这么多成规模的百合生产加工企业,当地农民也就有了更多就近务工的机会和门道。村主任李正权说,这些企业和合作社在季节性用工时都优先照顾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和贫困户家庭,尽量吸纳这些人就近务工,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助力,仅去年一年,全村贫困户务工收入就超过400万元。在包装车间我们采访了正在忙碌的村民金娇娇。金娇娇告诉记者,她已经在富源百合打工一年多了,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拣和包装,平均一个月的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她的老公是卫生所的村医,收入还没她多。因为挣的钱多,在家里的地位也就高了。“能在家门口有这么高的收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老公有时候还要跟我借钱呢!”金娇娇说这种日子过得才有劲。我们在这个企业里还见到了来自七里河的技工王娟,她是以包装师傅的身份被高价聘请过来的。从热闹的城区来到大山深处,王娟说没有啥不适应的,除了收入高,北山人的热情和质朴也是她最终留下来的原因之一。“这里的设备和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的企业差。过去都是农民去城里打工挣钱,现在北山的企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过来。”
有了百合产业,小岔村的脱贫路走得很稳健;有了产业链的延伸,小岔村的小康梦已不再遥远。在我们采访结束时,园子岔乡党委书记王琦给我们说了一个刚刚落实的喜讯:园子岔乡人民政府、南京优鲜田源、甘肃未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决定将园子岔乡扶贫百合直供全国品牌地产商5000余家住宅小区,由园子岔乡人民政府确保输出百合产品质量的安全,达到无公害标准;甘肃未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百合供应链管理,南京优鲜田源对百合进行分销,全力推进榆中园子岔乡产业扶贫。“这就意味着今后我们北山的百合将会走进大城市市民的餐桌,这个合作的最大好处就是帮助农户、商家、政府做到产销合一,促进园子岔乡百合直销国内一线城市,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园子岔乡群众依靠百合增收、实现稳步脱贫。”兰州晚报记者 瞿学忠 周靖博/文 甘霖/图
相关新闻
- 2018-03-07庆阳市宁县探索“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 增加了农民收入
- 2018-03-07甘肃省全面启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改革 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 2018-03-06春节临夏州旅游收入近亿元
- 2018-03-062017年酒泉市财政总收入逾1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