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特色产业 庆阳镇原459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原标题:依靠特色产业镇原459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镇原县是国扶贫困县、革命老区县,2013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3万人,贫困面36.21%,贫困人口规模居全省第一。近年来,镇原县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强劲产业扶贫“引擎”。2017年带动全县4593户贫困户依靠产业增收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1%。
旅游产业帮扶贫困户300多人
1月12日,镇原县外宣办主任王宗祎告诉记者:“北石窟寺仅用半小时即可参观完,因此,想办法把客人留住,提供吃喝住行游玩休闲,扩大消费就成了我们近年努力探索的新方向,也促成了以旅游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2015年以来,镇原县将镇原北石窟驿景区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旅游扶贫的重点突破性工作来推进。截至2017年底,景区已完成投资2.8亿元,水电路网、绿化、居民安置区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北石窟驿站板块重点建筑和景观已基本完成,店铺客商已全部入住,水上娱乐设备逐步安装,景区已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营,节假日旅游人数大幅度提高,今年五一期间将正式运营。镇原县探索的“大景区带动、休闲农业发展、特色餐饮体验、特色农产品开发”等四种旅游扶贫工作模式,增加直接就业岗位1000多人,辐射带动贫困户79户300多人。
38户贫困户种瓜菜稳定脱贫
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慕明军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新瓦房都是近年才盖起来的,以前我们全家4口人挤在一间窑洞里,一年收入仅维持温饱,在政府支持下,我承包了40亩地,搞起了瓜果蔬菜产业和养殖业,从当初的1只羊到现在的15头牛,年收入从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万元。”
在平泉镇镇长任天锋看来,慕明军一家生活的变化仅是全镇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泉镇在洪河两岸实施了企业、合作社集中种植与贫困户分户种植两种经营模式,建起核桃基地、中药材基地、苗林基地和瓜菜示范基地四个大型扶贫产业园。2017年设施大棚总量达到了804座,棚均收入6000多元,其中贫困户棚均收入6500多元,38户贫困户因瓜菜产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发展果园1.5万亩,年产值720万元。
“牛托所”“羊托所”让贫困户脱贫无忧
57岁的曹志敏是开边镇开边村村民,一家三口人,妻子患病无劳动能力。2016年春贷款3万元购买了2头牛,将2头牛托给了当地镇原县凯润养殖合作社创办的“牛托所”。当年底,所托牛出栏,分红3000元。2017年再入托2头牛,计划今年出栏,这次托养时间较长,预计能分红5000元。
给曹志敏带来福音的凯润养殖合作社实行的是“牛托所”,据镇原县畜牧局局长祁润军介绍,这是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而探索成功的一种养殖方式。“牛托所”承担所有托养牛只的防疫、消毒、疫情、检测等费用和所托期间发生疫情病死带来的损失,确保贫困户每头牛受益不低于1000元,解决了个体贫困户养牛无技术、无场地、缺资金等诸多困难。
镇原农村除了“牛托所”,还有大量“羊托所”。屯子镇开城村48岁的贫困户张等社,去年贷款5万元在养殖合作社代养了20只羊,13亩地全种饲草供应养殖社,平时还到养殖社打零工。20只羊全年分红2万余元,饲草能卖13000元,打工收入1万多,今年就能脱贫。
2020年产业收入成为重要支撑
镇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冯毅介绍说,镇原县积极探索推广“‘三变’+产业扶贫”“‘三变’+特色农业”“‘三变’+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模式,带动流转土地30.32万亩,被确定为省市“三变”试点县。下一步,将继续拓展“331+”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培育“草畜、瓜菜、林果”主导产业和“中药材、万寿菊、小杂粮”等特色产业。2018年,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特色增收产业全覆盖,2020年产业收入成为重要支撑,帮扶更多贫困户早日脱贫。 记者梁峡林
相关新闻
- 2018-01-21企业保底收购 兰州榆中养殖户吃上“定心丸”(图)
- 2018-01-21兰州:探索科技奥秘 快乐过寒假(组图)
- 2018-01-21低苦艾“破五”演唱会2月20日唱响兰州音乐厅(图)
- 2018-01-21去年甘肃省为二百万贫困人口免费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