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皋兰县“软硬”两手抓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原标题:皋兰县“软硬”两手抓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个行政村摘掉“空壳村”帽子
又到了岁末年节,想着领到的2万元分红和“工资”,在自家门口既当“老板”又“打工”的宋清源心里美滋滋的……宋清源所在的村叫燕儿坪村,是皋兰县水阜镇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过去,村上无集体经济收入,很多村民都像宋清源一样,靠着几亩薄田或外出务工,过着拮据的日子……为了摆脱贫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上创新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帮扶资金、社会注资、流转撂荒地、农户入股等方式,投资90万元,建成一个占地约100亩的标准化土鸡养殖场。自2017年10月底运营以来,目前土鸡存栏3000多只,出栏200只,销售鸡蛋1600枚,上交村集体经济6万元,农户入股分红9万元,带动40户村民增收脱贫,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这样的例子,在皋兰县还有很多。
“我们村上一来没有可出租的东西,二来要真正摘掉‘空壳村’的帽子,还得发展实体经济。”燕儿坪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特别党小组组长张前旺介绍说。燕儿坪村位于皋兰县城西南部,160户558人,人均水地0.8亩,农户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设施农业、养殖业和汽车运输为主。乘着精准扶贫的春风,村“两委”班子围绕“燕儿坪村的资源优势在哪里、发展产业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一问题展开了一次大讨论,使大家看到了“紧邻兰州、交通便利、种养殖有经验”三大优势条件不可废,认清了“养殖、种植”两个自身本领不可丢,也意识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为零”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终在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村主导产业上达成共识,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动员村民以资金、土地、技术、设备等入股,还将村社干部、党员发展对象中的致富能手编排成土鸡养殖、蔬菜种植、农家乐经营三个技术指导小组,开展传帮带活动,以此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种植业是我们的老本行,不但不能丢,还要发展壮大。”农闲季节,位于皋兰县黑石镇北部的三和村显得格外静谧,但村党总支书记袁维舜却比往常更忙了,他正在联系洽谈光伏发电和高效蔬菜大棚两个项目,以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袁维舜告诉记者,三和村属皋兰县2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和精准脱贫的重要任务,积极整合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将一个倒闭多年的村办企业闲置场地出租,同时整理了一些零星集体空地出租,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8万元,成为黑石镇11个行政村中收入最高的村,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
记者从皋兰县农牧局了解到,该县作为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将扶贫作为全县的“第一要务”,明确提出2017年实现整县脱贫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一村一策。一方面,把发展村集体经济纳入培训内容,不断加大对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力度。2017年,对全县57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培训,选派两批共34名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贫困户赴甘农大培训学习,逐步转变村社干部及基层群众产业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先后引入黑石三合草业、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三兴种植合作社、中利达公司、茂农种植专业合作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集体经济培育,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发展。
皋兰县采取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联合发展的方式,对村域内的土地、林地以及地理优势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盘活村集体资产,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总结出了以钱家窑村和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设施农业的特色产业增收模式;以兰沟村、盐池村、崂池村为主利用集体存量资产进行承包、租赁等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资产利用增收模式;以砂岗村、崂池村、黑石村为主的采取流转村级集体土地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土地流转增收模式;以水源村、忠和村为主的通过提供劳动、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服务型增收模式。在此基础上,皋兰县还打破瓶颈制约,开创壮大村集体经济“造血”之路。县委、县政府从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多方面给予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助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550万元,通过改造现有资源或以资金入股经营主体的形式发展育苗温室、冷链物流、设施农业等实体经济,打造10个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通过搞活存量资产、创建村级品牌,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同目标。截至2017年底,全县57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总收入达到330.44万元,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记者 安希荣 董永前
相关新闻
- 2017-12-28定西市安定区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效明显
- 2017-12-27定西安定村级集体经济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 2017-12-14定西安定 “四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 2017-12-14强化党建引领 助推精准扶贫 ——定西漳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