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三变”激活巨大潜能
原标题:武威:“三变”激活巨大潜能
本报记者 伏润之
张国忠是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马行河村村民,过去20年间,他年复一年围着自家的12亩耕地辛勤劳作,却始终没能摆脱赚不到钱的苦恼。
2017年,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个人,张国忠却一下子赚了4万多元钱。是什么样的转变让张国忠的腰包鼓了起来?
以农民致富为核心的“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就像变魔术一样,激活了农村巨大的资源潜能,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去年以来,武威市从创新扶贫产业组织形式、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入手,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对贫困户的服务带动,确保农村“三变”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从而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脱真贫、真脱贫。
整合土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过去几十年,武南镇一直依靠传统种植发展农业,效益差、规模分散的弊端显而易见。对此,张国忠感触颇深:“家里的12亩地,每亩收入才600多元。”去年,他将3亩地入股,分红2500多元,在劳务合作社打工一年赚了1万多元,再加上自家修建的日光温室,年收入超过4万元。
“普通的土地流转使农民的收益非常单一,如何盘活农村有效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镇党委一直思考的问题。”武南镇党委书记唐文介绍。
2017年1月,一场聚焦土地收益的变革在武南镇马行河村悄然展开。
马行河村一、二、三组170多户村民将手里400多亩耕地的生产经营权集中委托村集体管理,村委会拿到土地后,以招商引资形式引进2户农业企业发展日光温室产业。
这样做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第一,委托经营的土地前5年每亩地保底分红850元,第二个5年保底分红900元,第三个5年保底分红950元。其次,村委会成立劳务服务合作社,从建棚到管理都由当地群众参与,将群众从闲散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产业工人’,每人每天工资从80元到200元不等。最后,规模化种植能够催生集群效应,提高本地农产品的收益。”这是唐文给出的答案。
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全村首次分红的34万元全部发放到户,村民作为产业工人的180多万元工资也全部落实。不仅如此,村民通过参与现代化种植培训,将自家的其他闲散土地改建成日光温室,和企业抱团发展。由于产业集中,他们村种植的西红柿每公斤比先前多卖了2元钱。
马行河村党支部书记侯忠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一亩地收入才600元;入股后,一亩地光分红就850元。
土地“入股”,变身“股民”带来的积极效应远不止此。记者在马行河村采访时发现,农民变股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转型的积极性,他们尝试学习运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接受新事物,努力让土地产生更大效益。
从企业单干到大伙一起干
凉州区永丰镇毛沟村距离武威市区不到20公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缺资金、少规模、不规范这三个门槛让毛沟村的发展停滞不前。
农村“三变”改革为毛沟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距离毛沟村不到1公里的地方,坐落着甘肃普康现代农业产业化集团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普康农业正准备扩大发展规模,打造乡村旅游。
毛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勇介绍,去年,普康农业与毛沟村村委会以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为突破口,决定将毛沟村四组68户村民现有土地、房屋等资源经专业机构评估变成资产,然后将这部分资产入股至项目实施方,占公司25%的股权,从而把农民变为公司股东。
普康农业总经理杨清说,项目实施后,将着力打造五彩毛沟民俗文化旅游村项目。村民的房屋将被改造成农家乐,土地集中种植花卉,村民进入产业园打工。以房屋评估价格10万元为例,三年之内分红将达到10万元,土地每年每亩保底分红600元,农民进入园区打工每月工资2500元左右。
王兴勇认为,农村“三变”改革离不开承接主体,“企业+农户+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模式,将为毛沟村下一步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往龙头企业与市场挂钩,农民实际收益有限,现在企业直接和农户对接,农民成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收益一定大不相同。
毛沟村是武威市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缩影。去年,武威市制定了《武威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分级试点、各有侧重的原则,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各县区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合理选择确定县级试点,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由党委政府负责人主抓,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全市筛选确定试点16个,部分地方已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形式,一些县区、乡镇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工作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天祝县打柴沟镇金强驿村依托雪峰源公司推行“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带动贫困群众保底分红增收;凉州区黄羊镇平沟村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发展土砂石开采、黏土及其他土砂石开采、黏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水泥制品制造、砼及砼结构构件制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凉州区下双镇沙河村依托龙头企业推行“企业+农户+日光温室林果产业”,辐射带动群众261户803人,贫困户83户225人。
这些新探索,从创新扶贫产业组织形式,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入手,有效激发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路径。
相关新闻
- 2018-01-17武威天祝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2018-01-17武威市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实现新突破
- 2018-01-17武威天祝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2018-01-17武威市首届冰雕艺术文化节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