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创新型甘肃建设取得新成效纪实
原标题: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创新型甘肃建设取得新成效纪实
记者 秦娜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电推进系统首次应用于实践十三号卫星,中国航天器由此进入电推进时代;645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立项,直接资助经费3亿余元,立项总数创历史新高……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诸多成绩。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省份,我省受到国办通报表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将创新摆在全省发展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型甘肃建设取得新成效。
数据显示,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第25位上升到第18位,跻身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二梯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42.5%上升到51.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45件增长到1.93件,技术市场合同年交易额由43亿元增长到150亿元,45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全力冲刺兰白自创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新年伊始,位于白银的银西生物医药园内,甘肃皓天原料药生产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施工,今年一期工程投产后,企业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甘肃皓天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是兰白试验区内众多企业创新发展的缩影,更令人欣喜的是,依托兰白试验区建设机遇,目前白银市已聚集生物制药企业50余家,正在打造原料药生产基地,未来生物医药产业有望成为白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4年11月24日,我省获批依托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兰白试验区由此成为国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个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也是我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甘肃的重要抓手。
3年多来,我省坚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双拳发力,兰白试验区内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优势产业加速聚集,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科技创新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
通过创新实施“3510”工程,为兰白试验区建设找准了符合省情实际的“突破口”和“攻坚点”。与此同时,随着以开发100个以上新产品等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百”技术创新工程的持续推进,兰白试验区在新产品开发、重大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驶入“快车道”。几年来,兰白试验区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76家,总数达到4674家;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59家,占全省58.7%;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达到43家,占全省55.8%。其中,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等34户兰白地区骨干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26.8%。
技术创新让企业尝到了甜头,协同创新则成为兰白试验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几年来,我省与中科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张江、北京大学等共建技术转移机构,与兄弟省份先进科技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吸引180个科技创新团队和研发机构进入试验区,带动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兰白试验区建设离不开科技金融的创新发展。2015年,我省发起设立了总额为23亿元的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分设科技贷款增信基金、科技投资基金等5个板块。其中,科技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撬动11支子基金认缴总规模达50亿元,在对科技企业直接投资的同时,创出了“基金+银行+担保”的模式,累计对科技型企业贷款近44亿元。
截至目前,兰白试验区内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0件,技术合同年成交额达到42.91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5%。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兰白试验区为龙头,以天水装备制造、陇东能源化工、金武新材料、酒嘉新能源等产业创新集群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在兰白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2016年我省提出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构想,并得到科技部的支持,目前申报工作已进入部际会签阶段。据了解,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批复后,我省将推进各类创新政策在区内全面落实,加快兰白基金投放进度,积极寻求与深圳自创区、天津自创区等自创区的合作,争取更多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兰白自创区落地落户。
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创新潜能不断释放
2017年11月,省化工研究院、省膜科学研究院等省属科研院所完成脱钩改制,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这也成为我省科技领域改革的一件大事。过去,有些院所依靠政府拨款生存,市场竞争力不强,多年来发展比较缓慢,现在通过改革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系统推进了科技管理方式、科技奖励制度、知识产权、人才评价等重点领域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融通创新,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为科技创新增添动力。
2016年10月,被称为科技创新“黄金30条”的《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正式发布,“剑指”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诸多障碍和约束,鼓励通过奖励、股权激励、后补助等多种形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同时鼓励放开科研单位、企业用人自主权,给广大科研人员“松绑”;2017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甘肃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开启了我省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大幕,着力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在科技管理方面,我省进一步放宽了省级财政资金使用权限,放宽了高校、科研院所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权限,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启动运行以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5+x”新计划体系,并实施了第三方机构承接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此外,通过加强技术市场管理、修订《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
通过改革,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陆续取得实效。由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超大晶圆功率器件封装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研发了半导体超大晶圆功率器件封装全套工艺技术,目前产品已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并建成一条年封装能力1.2亿只的生产线;兰州金诺绿色能源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新型内燃机车冷却系统技术开发”项目产业化后,实现销售收入1300多万元。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此,今年我省仍将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发展投贷联动,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投资有机结合,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在科技计划与经费管理改革方面,有望实现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和规范化管理;在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方面,将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关于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新政也都在酝酿当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双创”活力持续迸发
2017年,省凹凸棒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省镍钴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创新联盟相继成立。这些由科研院所或企业牵头组建的产业创新联盟,致力于实现企业、院所、高校等之间的无缝对接,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实现集成创新。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今天,这种融合创新已成为我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事实上,我省科研基础雄厚,如何发挥科研优势,让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于我省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近两年,我省启动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激发了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几年来,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省级科技计划60%以上的项目和资金用于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12月1日,新修订的《甘肃省技术市场条例》正式施行,新认定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5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源头、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在此基础上,我省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一方面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用户的开放,实现了科研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从2016年开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发放科技创新券,用于“购买”科技服务,降低了企业和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本,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了成果转化。
在多方共同作用下,全省创新创业氛围渐浓。兰州市城关区入围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张掖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有声有色,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扎实推进,特别是“星创天地”的发展,带动科技特派员、农民工、大学生持久深入地在农业领域创新创业。
今年,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省还将加快科技型企业扩容提质,力争派驻科技特派员的创新型企业数量达到全省创新型企业数量的一半以上;依托我省军工科研实力,将重点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重大军民结合项目实施,促进军民科技资源的双向流动和融合。
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论述为甘肃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新时期,我省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倡导等方面重点着力,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步伐。
相关新闻
- 2018-01-09【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创新型甘肃建设取得新成效纪实
- 2018-01-09二○一七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甘肃省首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 2018-01-09甘肃省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团队奖
- 2018-01-09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甘肃首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