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论语】从“三旨宰相”说担当精神
原标题:【兰山论语】从“三旨宰相”说担当精神
赵明霞
最近,在书中读到“三旨宰相”的故事,感触很深。
“三旨宰相”指的是北宋神宗年间的宰相王珪。在位期间,他上殿进呈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已得圣旨”。王珪为相十六年,无所建树,只起个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时称“三旨宰相”。
“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放在今天,就是一个负责传达文件的工作。王珪身为宰相,何以如此平庸?然读史发现,王珪其实才情斐然,他撰写的《宋两朝国史》、编著的《在京诸司库条式》、整理的《王珪集》等都久负盛名,清朝《四库全书》曾介绍王珪“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毫无愧色。”之所以落得“三旨宰相”的污名,根本原因,就在于王珪“明哲保身”,只拿俸禄,不干实事,就不会遇到矛盾与难题,自然也就没有责任可以被追究。
明哲保身,其实是一种回避矛盾,不敢担当的表现。有人形象地将这个现象总结为“洗碗效应”,认为洗碗多难免要打破碗、难免要被责骂,就因此少洗碗,甚至不洗碗。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一些党员干部遇到难题绕着走,碰到问题往后拖,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是“多想如何办”,而是“踢皮球”“耍滑头”,造成工作被动,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只有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比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追沙,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查到水归槽”,以实际行动带领群众战胜自然灾害;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农民教授”李保国,30多年扎根太行山,“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以“忘我”的境界,研究山区开发;“开门办公”的“博士县长”柴生芳,“为群众疾苦竖起耳朵”,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
为民担当,风雨可度。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坐标,勾画了新蓝图,提出了新任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挺直腰杆担当、甩开膀子干事,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只有敢想、敢干、敢当,不断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才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之,那些“为官不为”的“三旨宰相”式干部,不但不利于推动工作开展,还会挫伤其他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朝气和锐气,侵蚀基层工作的动力。这类干部真的要不得!
相关新闻
- 2017-12-20【兰山论语】调研安排不能“演戏”
- 2017-12-13【兰山论语】实名通报应是常态
- 2017-12-06【兰山论语】全面从严治党亦需“绣花功夫”
- 2017-11-22【兰山论语】亮身份更亮责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