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幸福事——临夏州临夏县井沟乡果园山村记事
原标题:小山村的幸福事——临夏县井沟乡果园山村记事
记者赵怀斌 尹始学 孟芳芯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临夏县井沟乡果园山村,看到新建的文化广场、村民新家院、通户水泥路……静静地躺在暖阳里,像是在诉说着这里的幸福事。
马自明:幸福的话儿说不完
果园山村尕果园社马自明,年已古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当社长,对全村的变化,心里早有一本账,说起来便滔滔不绝。
他描述过去的果园山村时说:“千年干旱的果园山,没水(者)挑(哈)的困难;黄土坡、红土坡,出门要走两道坡。吃水难、行路难,男人腰不直,女人泪不干……”
果园山村位于临夏县大北塬最西南段,薄薄的黄土下面是厚厚的红土,背靠高大的果园山,全村8个社近300多户群众居住在半山腰的4道低矮的山梁上。行路难、吃水难和常年干旱,一直困扰着他们。
马自明介绍,正是因为居住条件差、生活困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儿子马双喜、二儿子马双林长大后,虽然都学会了木工手艺,但还是改变不了贫困现状,不得不背井离乡谋生路,最后迁居到青海省湟源县。三儿子马双云长大后,村里、家里的情况一天天变好了,于是他就留在了家乡。
这两年,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院中。2015年,马自明家被确认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户,他用精准扶贫贷款,养了两头母牛和其他牲畜,一年养殖收入过1万元;在乡、村政府的帮助下,马双云学会了木工、瓦工技艺,常年到外地打工,一年能挣3万多元;儿媳经过县职校培训,已经掌握了草编技艺,农闲时编制工艺品。
说起过去,马自明时不时擦擦眼角的泪水,他解释说:“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变化太大了,不由得让人激动、流泪……心里有说不完的话。”
杨忠贤:留住乡愁建设文明家园
说起杨忠贤老人和他所在的大果园山社时,五里三乡的人都竖起大拇指点赞:杨忠贤是个热心肠的人……新农村就该这样。
在农村,办好婚丧嫁娶是大事,2015年,村里选大果园山社婚丧嫁娶理事会负责人时,大家一致推选了杨忠贤。当时,乡党委书记叮嘱他:“一个村子要团结和谐,就得把村里的婚丧嫁娶大事办得公平顺当。”
杨忠贤按照乡村干部的嘱托,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把村里的每一件事都办得顺顺当当。问起具体做法时,村民们举出很多例子,如结婚宴席按照“八凉八热平常菜,一般烟酒做招待,讲求文明守法纪,提倡节俭不攀比。”的要求操办,家家不超标。
杨忠贤还常说:“我们社邻里间有互相帮助的好传统,这个传统我不能丢,更要呼吁全村人继续发扬。”
今年春天,杨玉民的妻子和儿子都得了重病,到兰州住院治疗。杨忠贤把这个情况告诉给了村里人。出门在外的杨虎等人,给杨玉民一家凑了几千元治疗款,村里的张尕霞等几位妇女,帮助杨玉民家种田、喂牛养羊……村里人对这些好人好事拍手称赞。
10月26日,大果园山社的文化广场建好了,新文化广场修得很气派。杨忠贤说:“我们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几个词,时时打动着我,这个广场就叫‘新时代主题文化广场’咋样?”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如今,每到夜晚,新时代主题文化广场上,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人们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唱起幸福的歌儿。
魏云、马艾女:富起来也要美起来
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果园山村的人们感到,自己的家园背靠大山,面朝大川(西川),风光无限好。
魏家社社长魏云对乡包村领导马俊、村支书杨全福说:“2017年,我只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其他愿望都实现了。”
原来,60多岁的魏云看到,他们社里27户群众家家户户都通了水通了路,所有的危旧房都得到了改造,全村每个人从心里感到高兴。
记者见到魏云时,他说:“我们农村发生这么大变化,都是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新建的文化墙上刻了‘永远跟党走’五个大字。村民们都说,还要在广场边建一道牡丹景观带,把广场装饰得更美丽,让‘永远跟党走’五个大字更鲜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
马艾女家住在果园山村妥家湾社,今年春天,村上动员全社村民绿化荒山,决定将35万株红柳栽植在山坡上,她和许多妇女一样,高高兴兴义务出工,超额完成了栽植任务。看到红艳艳的红柳破土而出,她们有说不出的喜悦。
每天,马艾女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门前50多米的水泥路打扫干净,若是自己出门不在家,就要求做生意的丈夫,宁可少挣钱,也要把卫生搞好。
行走在果园山村,再也看不到垃圾了。马艾女告诉记者:“全村妇女们约定,一定要把村里的环境卫生搞好,让我们的村子美起来!”
马自明、杨忠贤、魏云、马艾女都是果园山村普普通通的群众,从他们平凡的生活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果园山村群众的幸福生活。
相关新闻
- 2017-11-22甘肃定西:画板调出陇中小山村新生活
- 2017-11-18【十九大精神在基层】引领山村脱贫奔小康
- 2017-10-16整村搬迁下山后 天水清水县红堡镇半山村小伙不再为娶媳妇发愁了
- 2017-10-14兰州七里河区小山村华丽转身农民成“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