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别样红——甘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纪实
原标题:格桑花开别样红——甘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纪实
记者 何龙
在甘南,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一格,百年藏寨、高原湖泊、农家风情、草原景观等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这里,生活着藏、汉、回、土、蒙古等24个民族共73万人,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用心浇灌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自2016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以来,甘南州将“团结创建”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等各项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组织保障到位、职责化解到位、措施落实到位、人力财力到位,扎实开展各项相关工作,使“团结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如今,甘南藏乡呈现出政治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安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城乡同心共谱团结进步“和谐曲”
文化来搭台,“团结创建”唱主角。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过程中,甘南充分挖掘民族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在搭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有效平台的同时,也打造了民族大团结的有效载体。
丰富的民俗节庆日成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的主阵地。依托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玛曲赛马节、临潭万人拔河节、碌曲锅庄舞比赛等节日,甘南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寺庙活动,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统计,一年来,我州各地开展相关的民族团结文化活动数千场次,发放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材料10万多份,悬挂横幅1000多条,展出板报500多块,共促民族团结已成为甘南各族干部群众奏响的最强音。
创建活动的文化触角也延伸到了各个角落。在众多校园,老师带学生,家长带子女,大手拉小手,广泛组织开展锅庄舞、红色民歌、民族团结主题演讲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承与弘扬;在广大乡村,以节庆文化、体育赛事等为载体,掀起民族团结文化进村镇、创建活动进村镇的热潮;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创建文明机关、文明学校、文明社区、团结社区、文化社区等活动广泛开展,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条条道路连接大山内外,一排排新房安居着万千群众,一道道电网延伸到千家万户……走进甘南,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甘南各民族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团结进步、共同脱贫的轨迹。
托起民族团结“艳阳天”
沿国道213线一路南行,路边一个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相得益彰的村落甚为抢眼。门口里停放着各式轿车,民居门口道路通达:这就是碌曲县尕秀牧民定居点,一个入住有300多户牧民的现代定居小区。
搬进新居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游牧方式,子女入学、就医看病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为富余牧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类似这样的高品质游牧民集中定居小区在甘南随处可见。
被誉为“山水大观园”的临潭县冶力关镇,也是多民族聚居区。多年来,藏、回、土、汉等民族的群众在这座“大观园”里和睦共处。全镇9个行政村都有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及互助组,采取畜产品集中统一竞拍、生产资料统一购买、技能培训按需开展、草场流转挂牌竞价等方式,鼓起了牧民们的钱袋子。
秋行甘南,在道路边和草原深处见到最多的是不低于十几万元的各类轿车,与现代生活接轨,草原深处的各族同胞正在共享着改革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
当地的干部群众总是颇为自豪地介绍说:甘南有的牧业村户户有车,家家牛羊都值几十乃至百万元。过去是骑着牛马去放牧,现在是开着汽车摩托去放牧。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更要发展进步,一心谋发展、忙着挣钱致富就少了乱七八糟的想法。
在甘南藏乡,一个叫做“郎木寺”的地方颇为引人瞩目。这里一半属于甘肃省碌曲县,另一半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是两地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在同一条巷道上,四川省与甘肃省的农牧户混居,大家和睦共处。村民阿卓说,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村民们团结协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逢节日,大家在一起跳锅庄、打篮球、赛马,其乐融融。
甘南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以“彰显特色”的理念,把像郎木寺这样的村镇,打造成为“亲情和谐边界”示范,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了良好的边界亲情氛围。
如今,形成“同饮一河水、同耕一片田、同住一个村、同唱一台戏”的民族团结典范,涌现出许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些经验也被推广到其他乡镇,并进一步充实、丰富,为边界同胞搭建起交流平台。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