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塞上烽火品约》位列中国古代文明绚丽画卷其中
原标题:千年简帛展现中国古代文明绚丽画卷 我省《塞上烽火品约》位列其中
居延汉简《塞上烽火品约》 资料照片
里耶秦简刻齿:湖南里耶出土秦简中发现了目前中国考古发掘获得的最早、最完整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实物,距今已超过2200年。新华社图片
马王堆帛书《养生方》 新华社图片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小学生”就要学习“九九乘法口诀表”;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竟然是一堆薄薄的竹简……日前,由山东博物馆主办,国内二十家博物馆、考古所和大学参加的“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展”开展。展览共展出简帛及相关文物850余件,涵盖了从战国至晋朝近千年间最具有代表性的简牍帛书,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明的绚丽画卷。
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教育发达,科技进步。战国秦汉简牍中也保留了最古老的实用算具和“九九乘法表”,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计数的。
清华简《算表》形成于公元前305年左右,是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的实用算具。利用这套《算表》,不仅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任意两个整数乘除,还能计算包含分数1/2在内的两位数乘法。今年5月,吉尼斯世界纪录将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授予清华简《算表》。
据介绍,《算表》一共有21支简,每一支长43.5厘米,宽1.2厘米,其中4支上端有残缺。据考证,《算表》上的每一支简首部都有钻孔并穿线,每支简的钻孔上方有一行数字表示乘数,下方有19行数字用来运算。第20支简上整齐排列着20个钻孔,每个钻孔也都有丝线穿过,第20支简左侧有19列数字,右侧有一列数字表示乘数。这样一来,加上钻孔,整部《算表》就构成了21行×21列的“数字表格”,钻孔和丝线则用来定位需要计算的数字和拉动进行运算。
“《算表》先进之处在于它是十进制的。同样的十进制算表在欧洲到15世纪才出现,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一大成就。”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平生说。
湖南里耶出土的“九九表”简,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获得的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距今已超过2200年。据介绍,古代“九九表”的运算顺序跟现在刚好相反,它是从“九九八十一”往前运算。
据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介绍,它的出土说明早在秦朝,中国人就已经熟练掌握乘法交换律,并把它用于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计数中,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是相当发达的。而据历史记载,这也是当时“小学生”算术学习的启蒙教材。
简帛还记录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图文并茂,绘有云、气、恒星、彗星等各种天文图像约250幅,并附有图像的名称、解释和占文。这是一部根据星、彗、云、气等形状占验吉凶的书。
其中,最精彩、最珍贵的是29幅画着各种形状的彗星图,彗尾的形态各有差异,符合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科学规律,被称为世界上关于彗星形态的最早著作。
从简帛中还能看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的生活质量在逐渐提升,如在马王堆汉墓遣册、虎溪山汉简中可以一窥人们对食材的不懈追求和品味,曾侯乙墓简牍中记载的战国时代的“香车宝马”也让人们为之一叹。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是西汉初年轪大夫人辛追墓,墓中的随葬品琳琅满目。透过简牍上记录的随葬品清单,更是能看出墓主人的奢华生活,仅清单上的食品类名目就达150多种,包含各类蔬菜、肉食、饮品、调料等,而且还有精细多样的烹制方法;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中还详细记录了周武王和周公等举行庆功典礼时的场面,不仅详记了其中觥筹交错、吟诗作歌的场景,甚至现场座次都有详细记载。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同样是简帛记录的重要内容。例如,汉简《塞上烽火品约》一文中,针对敌人的数量和进攻时间和方位的不同,对如何燃放烽火、升降各种预警信号标志作了详细规定。“若匈奴在下雨天入侵边塞,无法点燃烽火时,戍卒应立即快速用‘檄报’报告,派人奔跑、快马疾驰送达信息。”
“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关于如何通过烽火燃放来进行敌情预警,已经有了非常成熟和完善的制度。”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介绍。
“简帛是纸张普及之前中国最主要的书写载体,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未来我们将努力使简帛这类珍贵的出土文献资料真正活起来,走进寻常百姓的视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绍刚说。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