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百姓家门口的小康路 ——陇南市农村公路建设纪实
原标题:通往百姓家门口的小康路——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纪实
文县碧口镇水蒿坪村通村公路(2017年3月31日拍摄)。本报记者 冉创昌 摄
本报记者 张卓宁
农村公路修建的是路,树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截至目前,我市195个乡镇在全部通上水泥(沥青)路的基础上,90%以上的乡镇实现了互通互连。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通畅目标,积极争取省上将原撤并的36个建制村通畅项目纳入计划,通畅项目村达到3237个。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国开行贷款、政府自筹,筹措资金23.38亿元,建设联网路、产业路、通社路、联户路,1300个2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自然村通了农用机动三轮车道路,且80%进行了硬化,部分村社公路连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了“出了车门进家门”的目标。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武都区蒲池乡采访时,看到一条条乡村公路纵横交织,从主干道延伸到乡村沃野,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一路采访,看着四通八达的公路,仿佛看到了通达百姓心中的幸福路。
曾经,“晴天满身土,雨天两脚泥”,是我市许多乡村道路的真实写照。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盼望修路、盼望致富、盼望走出大山的迫切心情成了各级政府的一块“心病”。
群众盼的,正是政府干的。农村公路建设牵动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再难也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打响了。
面对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紧迫形势,市委、市政府决心以跨越发展和后发赶超的勇气全力推进交通扶贫攻坚工作,确定了“从2014年开始,三年建成10000公里水泥路,至2016年底实现全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通畅”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攻克了“四大难关”,打赢了“五个攻坚战”,创造了“三个快速提升”,实现了“四大目标”。
全市实施完成农村公路15000多公里,总投资67.5亿元,2014年至2016年建成通村水泥路10000多公里,至2016年底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通畅目标;重点围绕全市25个特困片区集中实施了通达和畅通工程,建成便民桥420座,解决了120多万群众出行难问题,全市412个村、1300个2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自然村村社公路指标通过贫困退出验收;建成千村美丽项目58项585公里,建成康县长坝镇花桥房车露营地,全力打造“畅、洁、美、优”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连续四年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工程抽检合格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质量持续稳中有升;实施完成生命安全防护工程6431公里,提升了全市农村公路的安全通行能力。
看着轰轰烈烈的施工现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群众一定能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托起山里人的“中国梦”
打通向南开放的通道,是陇南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梦想。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433”发展战略中,确立了“把陇南建成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甘陕川接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近年来,伴随着武罐高速通车,建成了徽县通陕西白水江、康县阳坝通陕西燕子砭、成县镡坝通陕西西槐坝、康县柯家河通陕西玉泉坝、五阳公路等一批向南开放的重要通道公路。特别是五阳路的建设,使扶贫攻坚深入边缘角落地带,托起山里人的“中国梦”,啃了陇南交通扶贫攻坚上真正的一块“硬骨头”。
我市武都区洛塘片、康县康南片,山大沟深、地形艰险,部分村社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手机信号,群众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生活极为贫困,修建公路,脱贫致富是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
“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下一步我们将把农村公路的道路管理和安全管理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农村公路质量,并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做好每条道路的绿化、美化工作,让每一条农村公路既成为一条旅游风景线,又成为群众致富的生命线。”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马润告诉记者。
为使交通扶贫攻坚触及最边缘、最偏远、最贫困的地带,市委、市政府采取银行贷、财政补、企业垫等措施,自筹资金2.7亿元,建成了全长68公里的武都区五马至康县阳坝公路。该公路连接武都区洛塘片和康县康南片14个乡镇,解决了20多万贫困群众“无路可走”和“有路难行”的问题,路通了,客商上门收购茶叶、木耳、天马等农产品,以前连畜驮都无法实现的群众,买上了摩托车、农用车,解决了沿途群众的迫切需要,成就了山区百姓的幸福生活,成为几十万村民“中国梦”、“小康梦”开始的地方。
连珠成串路通百业兴
“公路通,百业兴!”一条条平坦笔直的农村公路,镶嵌在一片片沉寂的田野和一个又一个村庄,打破了农村自然封闭状况。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网络基本形成,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问题。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农村公路建设,让村民们的出行条件比以前快捷多了。
“党的政策就是好,公路修到家门口,汽车多拉又快跑,多种蔬菜错不了。”卖绿色蔬菜、开农家饭店、接待外地客商……摸着一天天鼓起来的腰包,武都区两水镇的菜农刘大爷激动地说,农村公路“村村通”成了我们打开脱贫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通道不便捷,本地资源再丰富也白搭。如果没有农村公路,我们也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一辈子只能受穷,只有修好、管好乡村公路,才能真正承载广大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梦想。”两水镇干部小李深有感触地说。
从羊肠小道到砂石路,再到油路、水泥路,路在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在变。
依托农村公路,为群众架起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全面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深山里的群众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多个村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大蒜基地、养殖基地、种植基地等,人均收入增加了。对此,老百姓都开心地说:“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经济好了,收入多了。”
相关新闻
- 2017-10-11普惠金融为脱贫注入“源头活水”——陇南市以改革创新促脱贫求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 2017-10-10【喜迎十九大】 陇南:在大山深处“网络”全球
- 2017-10-10【砥砺奋进的五年】 “文旅强县”铺开新画卷 ——陇南文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综述
- 2017-10-10陇南徽县银杏树镇举行廉政书画作品展暨“舞动银杏”广场舞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