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誓把荒山变青山——白银市靖远籍北大博士贾存勤回乡创业记
原标题:誓把荒山变青山——靖远籍北大博士贾存勤回乡创业记
记者 李保荣 通讯员 宋秉棣
十年寒窗磨一剑,跳出农门闯天下,这是很多学子的梦想,也是贾博士曾经的梦想。十年商海育骄才,回乡创业慰乡愁,这是贾博士如今的梦想。
贾博士名叫贾存勤,是靖远县糜滩镇人,现年44岁,北京大学药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和新药开发数十年,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3项,参与新药和功能食品研发14个,获得发明专利3项。曾任北京一家公司副总经理的他,如今回到了久别的家乡开创自己的事业。
“听上去像是一个轮回,从终点回到了起点。”贾存勤说,现在是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的时候了。
贾存勤是土生土长的靖远人。在儿时的记忆里,他常常和小伙伴们翻过一道道山梁、一条条土沟玩耍,滑土坡、玩泥巴成了他孩童时期“最温馨”的记忆。
“小时候,光秃秃的黄土梁上没有草、没有树,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风一吹,漫天黄沙,嘴里全是土。”贾存勤说。
如今,贾博士有两个梦想:一是给家乡的荒山植绿,二是让旱区群众挣上钱。2014年,贾存勤放弃了近百万元年薪的工作,从发达繁华的首都北京毅然回到家乡靖远,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次非常艰辛的创业,远离妻儿,缺少资金、合伙人退出,同时背负众多不解和非议……”贾存勤说,即使这样,性格倔强的他却更加坚定了最初的信念。
没有资金想办法凑,技术不成熟继续钻。多少次,贾存勤孤身一人前往新疆、内蒙古、民勤等种植梭梭和肉苁蓉的基地考察学习;做土壤、冻土层、苁蓉接种和越冬等数据比对研究;为了种好肉苁蓉,他在无人的大山里一住就是四十多天。
贾存勤介绍说,梭梭种植在靖远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梭梭耐寒、耐旱、耐盐碱,生命力极强,肉苁蓉是寄生于梭梭根部的名贵中药材,靖远部分干旱山区的沙化土地非常适合种植。因此,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可以有效利用荒山和撂荒地。“这些植物不争地、不争水、不争人,也就是说它们对土壤要求低,用水量少,好管护。”贾存勤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年多时间的试验种植,2015年底,贾存勤引种梭梭和肉苁蓉试种成功,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
提起贾博士,靖远县若笠乡的不少农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个务庄稼的好把式。如今,站在若笠乡若笠村的南湾梁放眼望去,翠绿的梭梭已覆盖了附近的九道黄土梁。
2016年,若笠乡若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贾科祖把家里的40多亩撂荒地流转给了贾存勤。“每亩地每年都有流转费,给贾博士打工每年还能收入24000元,这可挣的是‘双份钱’。”贾科祖乐呵呵地说。
刘仙民是靖远县石门乡茨滩村村民,2015年初,他本想在自家的20亩撂荒地种植枣树。在贾存勤的指导下,他用撂荒地上的红柳树根接种肉苁蓉。2016年收获了5000多斤肉苁蓉,毛收入3万多元。
目前,贾存勤历经3年时间,已在若笠、糜滩、北滩、石门等7个乡镇成功引种梭梭和肉苁蓉,规模达1.5万亩。
靖远县林业局局长杨虎城告诉记者,靖远县目前有28万亩撂荒地和弃耕地,成功引种梭梭和肉苁蓉,对旱区发展高效农业产业、调整种植结构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个人致富是小事,干旱山区穷困群众致富才是大事。”这是贾存勤回乡创业的初衷,也是他从事梭梭和肉苁蓉种植产业发展的根本。
如今,贾存勤注册成立了甘肃汇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荒漠化废弃耕地,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我计划用5年至10年时间,把梭梭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他说。
同时,贾存勤还与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密切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他的团队已经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肉苁蓉茶、肉苁蓉舒畅口服液等产品。“肉苁蓉茶和口服液将在今年12月正式上市。”贾存勤说,下一步,打算在北京建立销售中心,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相关新闻
- 2017-08-19武威市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 2017-08-17“泛海扬帆·兰州启航——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启动
- 2017-08-17定西市漳县着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 2017-08-17“私人订制”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张掖临泽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助力产业结构调整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