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贫困群众——宁县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综述(图)
2017全国百家媒体宁县行大型采访活动 【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
今年,宁县坚持把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1.1万人减贫任务,以一级响应推进“一号工程”,誓师立令,全面出击,创新帮扶模式,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民“五变”,构建扶贫新格局
近日,宁县春荣镇昔沟村村民陆银祥家的5座蔬菜大棚已进入盛产期。陆银祥告诉记者,这些年,靠着种瓜菜的收入,他供两个儿子读完了书还成了家,家里盖了新房子,添置了小汽车,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从2013年开始,陆银祥就开始种植瓜菜,并逐渐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种菜能手”。从自己搭建小竹竿拱棚开始,到建起日光温室大棚,他和瓜菜打了4多年的交道。“如今政府支持力度相当大,只要用心投入,管理得当,每棚最少也能收入一万多元。”陆银祥说。
昔沟村种西瓜是老传统,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经验。近年来,在县农牧局的指导下,昔沟村引进了麒麟等一系列西瓜品种,将瓜苗种植在双层连体钢架大棚里,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多茬采收”的技术,通过两蔓整枝、分期坐果,实现一窝三瓜,亩均收入过万元。
陆银祥种植的麒麟西瓜味甜、汁多、个儿大。近期正值西瓜成熟旺季,他家瓜棚吸引了周边很多人前来采摘,一个西瓜卖到了50元,这让他对种植新品种更有信心。
近几年,昔沟村的集体经济搞得有声有色,平房变楼房,农民变市民,变了的不仅仅是名字,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质量提高了,生活的环境更美了,农民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了。
宁县围绕务农人员老龄化、土地经营方式粗放、农民组织程度低等问题,在农民“五变”的基础上,探索农业经营新模式,在持续壮大“苹果、苗林、瓜菜、草畜”四大扶贫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劳务产业支柱作用,确保每户群众都有稳定的来钱门路。特别是对没有劳动力、最贫困的建档立卡户群众,县上筹资为2163户贫困户每户赠股5000元,入股“海升苹果”,帮助他们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永续长效增收,保证他们能够稳定脱贫。
聚焦靶向,因村因户准施策
在宁县中村镇刘家村,去年村里针对部分户的需求,相继发放了两批专项扶贫贷款。“前几年想发展,可是资金周转困难,国家政策很好,去年扶贫贷款下来,我贷下后栽了五亩果树,长势非常喜人。”刘金虎说。
过去,由于缺钱,许多像刘金虎这样的贫困群众,很难发展自己的产业。在精准识别全县范围内的贫困群体后,宁县聚焦靶向,大力推行精准到户的扶贫政策,努力为每个贫困户谋划好脱贫的路径。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宁县按照26项全覆盖的要求,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全面摸排明需求,精准对接选项目,着力实施产业牵引、基础驱动、社会保障、金融支撑、智力提升、党建助推“六大工程”,因地制宜培育形成了苹果、苗林、瓜菜、草畜、劳务等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今年,宁县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金融支撑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试点,注入担保金和风险补偿金600万元,撬动贷款60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等解决融资难题,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特别是带动一、二类低保户培育增收产业。加强互助资金等金融贷款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产业、助农增收上,发挥最大效益。
强化监管,整合资金求突破
“为了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坚持整合扶贫资源、有效捆绑资金、部门联合共建的思路,自始至终把工作重心下移到扶贫开发重点村,并明确规定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强化资金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宁县扶贫办主任张晓荣说。
宁县讨论制定了《宁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统筹整合使用资金的范围、程序及部门职责,制定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建立了脱贫攻坚项目库;修订完善《宁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须知(试行)》,坚持“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的原则,严格专项指标登记、项目实施、报账审核、资金拨付、检查验收及绩效考评程序,全面落实项目主管部门主体责任。
同时,为了确保扶贫资金整合取得新突破,该县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32.5万元,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生产贷款意愿的37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投放政府全额贴息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万元,用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相关新闻
- 2017-08-13庆阳宁县举办第二届“探险神龙谷”徒步挑战赛(组图)
- 2017-08-13宁县举行巴陇锋文学作品研讨会暨“点亮心灯”全国散文诗歌大赛颁奖仪式(图)
- 2017-08-13庆阳宁县焦村镇:万亩“海升”矮化苹果基地 鼓了钱包 乐了百姓
- 2017-08-11VR | “探访义渠古国·感受大美宁县”2017年重点新闻媒体行活动今日在庆阳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