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 精准扶贫路上步伐铿锵
原标题:临夏精准扶贫路上步伐铿锵
中国甘肃网7月18日讯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 (记者 黄胜 通讯员 马龙)自2013年以来,临夏州农村贫困人口由最初的56.1万人,下降到如今的26.08万人,贫困面从32.37%缩小到14.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最初的3626元,增加到如今的5680元。
自2013年以来,全州新改建农村公路450公里,100%的建制村、70%的自然村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全面完成了42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96万户,易地搬迁2.2万人。
自2013年以来,全州共选派5104名州县乡机关干部到村开展帮扶,构建了纵向到村、横向到边的州县乡村四级扶贫工作机构。
……
伴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角吹响,临夏州紧紧围绕“精准”这一根本,专项扶贫压茬推进,行业扶贫合力推动,社会扶贫全力跟进,各类资源集聚扶贫开发,全面打响了精准扶贫整体战、攻坚战和决胜战。
精准识别脱贫时不我待
对象上墙、内容上墙、目标上墙、措施上墙……现如今,走进临夏州每个贫困村的村委会均能看到显眼处有这样一张“853”作战图,图上清晰记录着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生产条件、劳动能力及增收计划等基本情况。
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扶贫攻坚战,摸清穷底是关键。临夏州结合实际,提出了全州脱贫攻坚“12345”工作思路,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一号工程”。临夏州采取“鼓信心、增技能、加动力”的方式,切实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等靠要”到“内生动力”的转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实现自主脱贫。
产业扶持搭建脱贫载体
临夏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居第二。对于这样一个底子薄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说,如何让广大贫困群众彻底摘掉“穷帽子”?
“在‘精’字上寻良方,在‘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破难题,在‘细’字上下功夫”,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一语中的切中了开展这项工作的要害。
和政县买家集镇石咀村63岁的村民虎祥林,多年来一直在搞养殖,因缺技术资金,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自从他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后,该县给他修建了大门和围墙,还新修了养殖暖棚,发放了4只膘肥体壮的基础母羊,给他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让他扩大养殖规模。同时,相关部门专门请来畜牧养殖方面的技术员,为他开起“小灶”。
像虎祥林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让群众说了算、按群众意愿办”,临夏州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把中央、省、州的政策举措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按照全省精准扶贫“1+17”意见方案,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光伏扶贫、折股量化分红等新的扶贫模式,在稳定增加收入、提高脱贫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不同贫困农户和人员,采取百姓“点菜”、政府“配菜”的方式,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菜单”来弥补贫困家庭的“营养缺失”,精准发力,让一户户建档立卡户逐渐“消失”。
完善设施打牢脱贫基础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走进这里,就像一头跌进了大山里,近处是山,远处是山,满眼都是山。“上去一山又一山,一道一道的塄坎。”这曲东乡人吟唱的古老悠扬的花儿,仿佛就是布楞沟村的写照。
多少年里,干旱与贫穷,如影随形缠绕着布楞沟。每当旱情来临,走出去打工讨生活,成了村民唯一的选择。
如今,眺望布楞沟村,昔日的小山村已改变了模样。山腰上层层的梯田缠绕,山脚下平整的红砖灰瓦房拔地而起;小学校园里红旗招展,漂亮的教学楼和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非常醒目。从山顶到村里,是一条平坦的水泥硬化路。在布楞沟村委会的二层小楼上,设有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添置了洗衣机等新家电……“若不是精准扶贫,我们村再过十年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70多岁的五保户老人马国权谈起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满脸喜悦地说。
扶贫打好精准牌,脱贫按下快进键。在五年的脱贫之路上,2013-2016年临夏州共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2亿元,各级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资金2.49亿元,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4.69亿元,深入实施“七个一批”脱贫行动。
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串串鲜明的对比,无不跳动着令人心动的音符。一个个美丽的村庄,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无不折射着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如今,依托着更好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扶贫资金、更适宜的产业项目,临夏州凝心聚力正在续写奋战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
相关新闻
- 2017-07-18【甘肃扶贫人物】帮扶山村摘穷帽
- 2017-07-18面对面交流 心连心帮扶——临夏州积石山县召开“两户”见面会促脱贫侧记
- 2017-07-17甘南华池县考察团观摩临潭农牧产业发展情况
- 2017-07-17定西漳县:健康扶贫补齐小康“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