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绚丽甘肃】黑河:“金张掖”农耕文明的命脉(图)

17-07-18 08:4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绚丽甘肃】黑河:“金张掖”农耕文明的命脉

  骆驼城遗址复原图

  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滋养了张掖和额济纳两大绿洲。自西汉移民实边以来,黑河流域由游牧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张掖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早开始大规模屯田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历代王朝非常重视黑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使古代张掖的农业一直处于全国上游水平,赢得了“金张掖”的美誉。

  特约撰稿人 柯英

  从“千金渠”说起

  “在河西官场中——以至于上等人物的社会里——通行着一种谚语:‘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这种谚语的含义,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地方是财富之区,一方面却评价这些财富之区的等级。那么张掖应当是河西一带首屈一指的繁荣地方了。”这是民国文人明驼在《河西见闻录》中的记载。“金张掖”之誉始于何时,史无所载,《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中表述:“金张掖、银武威的名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此说言之凿凿,使人不由地想到西汉著名的“千金渠”。

  《汉书·地理志》载,张掖郡觻(音lu)得县有千金渠,“西至乐涫入泽中”。觻得在今张掖市甘州区黑水国遗址一带,乐涫是酒泉郡的县(今高台县骆驼城遗址附近),两者相距300多里,如此长距离开渠引水,在机械化的今天,都算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而西汉时全靠人力挖掘,投入劳动力之多可想而知。这条渠道已不复存在,但仍有迹可寻,今临泽县南部戈壁滩至高台许三湾魏晋墓群,东西长近70公里的荒滩上,南北分陈着东西走向的“五道梁”,高台县文物普查时认为这是古代的防洪坝和导流渠。这些“丘梁”高2米到7米不等,应该是自西汉开挖千金渠,经过了历代加筑而形成的渠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河水便是张掖的命脉。明朝有人看得透彻:“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明·郭登),清朝人说得更直白:“无黑河,则无张掖。”(清·王廷赞)在祁连山下、黑河冲积扇形成的这片绿洲盆地上,张掖的发展始终泛着黑河的波光。

  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张掖一带是众多游牧民族蕃息之地。羌人、乌孙、月氏、匈奴先后在这片沃土上逐水草而居,发展了畜牧业,谱写了游牧文明的篇章。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汉军驱逐匈奴,攻取河西走廊,汉武帝遂设河西四郡,张掖郡(西魏时称甘州)即是其一。

  西汉王朝虽然完成了拓疆辟壤之举,但战争之后,祁连山下旷野千里,人烟稀少,西北边陲经常要应对来自西域匈奴的威胁,边疆戍卒的粮草由内地郡县供应,长途辗转,不仅消耗大,而且时间久,常使戍卒面临断炊,巩固来之不易的疆土成为国防首要之举。这时,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谋士出来献策,他叫晁错,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重农抑商”的先行倡导者。面对匈奴屡侵边境,晁错首先向汉文帝上书《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文帝虽然赞赏,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晁错接着引申边防大将赵充国“兵农结合、以农养兵、以战护农”的策略,上书《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接着,又上书《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些御边之策很快被汉文帝采纳并付诸实施。

  公元前110年,一纸诏令,西汉大移民拉开序幕。这次移民借鉴了秦朝强迫移民的教训,把征调改为招募,“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在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的西汉时代,广大农民世代附着于土地,乡土观念很重,不肯轻易背井离乡,而且交通条件落后,移民到边疆,一路风餐露宿,又面临匈奴侵扰,艰难困苦不一而足。为保障移民安居乐业,晁错提出国家对移民发放口粮和必要的衣服、配备必要的住所和生产工具等、妥善选择移民点、保证移民有较好的生活环境、为移民配备医生和巫祝、对于尚无配偶的单身移民政府替他们买适当的对象以为配偶、实行奖励办法等七条举措。政策虽好,但让内地人口移到匈奴为患的边地仍有困难,真正自愿前往的少之又少,西汉王朝只得采取强制措施,将关东的贫困农民、刑事犯、政治犯发配边疆,《汉书·地理志》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这种采取强制移民的办法,很快使得河西人口剧增,短短七年间,河西四郡共有7.1万户,28万人,其中张掖郡人口8.9万人。一批批移民成为黑河流域最早定居的垦荒者,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黑河流域由游牧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张掖成了跟河套平原一样较早进入农业开发的地区之一。

  黑河流域起初开垦的农田大都是灌溉便利、靠近河流的地带,随着移民增多,耕地向远离河道的地方扩展,农田灌溉成为头等大事。汉文帝听从了地方官的建议,颁布了兴修水利的谕令:“边疆之利,莫要于屯田;屯田之兴,莫重于水利。”自是,“用事者争言水利”,地方官把治水作为国计民生之本,纷纷为兴水利、开屯田建言献策,在黑河流域掀起了千军万马兴修水利、引水灌溉的历史。千金渠便是这一时期引黑河水灌溉的渠道之一。

  张掖绿洲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只要有了水利保障,垦荒种田就顺理成章。为组织大规模的农田开发,西汉实行了屯田制。一种形式是民屯,以内地徙边贫民进行垦殖生产。这些移民由政府派官吏护送至边郡,初到时衣食也由政府供给,使他们成为国家的佃农,经济自立后,向国家交纳租税。垦民一般按伍、里、连、邑等编制组织,农事时耕作,闲时军事训练,随时与驻边戍卒配合迎击匈奴。另一种形式是军屯,以戍边将士为主,战则为兵,耕则为农。这一政策在移民实边之前就已实行,《史记》记载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屯:“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六十万戍田之。”让六十万戍卒投入垦荒,沿黄河、黑河等流域的边地全面开发。据记载,这段时期,到河西走廊军屯的官兵有18万人之多,大都安置在张掖郡所属的居延屯田区和蕃和屯田区。军屯士卒内部分工较细,有田卒、河渠卒、鄣卒、守谷卒等名目,屯田所用耕牛、农具及食用粮食等也均由国家供给,垦殖所获则全部上交国家。为了管理屯田,西汉政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屯田职官系统,中央由大司农统管,边郡置农都尉,属大司农,也受边郡郡守节制;边郡郡都尉也有兼主屯田,其职衔上加“将兵护屯田”或“将屯”等字样,以下有护田校尉、守农令、候农令、部农长丞、劝农掾、农亭长、代田长、水长、仓长、仓佐、仓曹吏、别田令史、事田等职。从军屯士卒分工和屯田职官体系看,有河渠卒,有水长,都是专事水利的人员。可见,当时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已经渐趋规范。

  通过实行大规模屯田,西汉大大加强了西北边防的防卫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兵戍卒的军粮供应问题,有时甚至还将屯田所积的粮食调往内地济荒。以至到了西汉末年,窦融以“五郡大将军”经略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深受中原战乱之苦的流民,纷纷移民河西避难,张掖及河西诸郡却呈现出一派“仓库有蓄、民庶殷富”的盛况。

  黑河畔的农田开发

  欲兴屯田,必开水利

  自汉代移民屯田,张掖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越来越被历代王朝所倚重,逐渐上升到了“河西命脉所系”“强兵足食之本”的地位。

  三国时,曹操统一北方,以徐邈为凉州刺史。这是一位才识广博、正直清廉、治理有度的官员,他在凉州任上的卓著功勋之一便是兴修水利、广开水田,招募贫民租种土地,短短数年,使得“家家丰足,仓库盈溢”。在他的治理下,一州之内,秩序井然。当时的张掖县隶属凉州,自然是徐邈政策的受益区。高台魏晋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农耕状况,这些图画有引水灌溉图、犁地图、播种图、耱地图、耙地图、狩猎图、牧马图、采桑图、娱乐图等,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当时黑河流域的农耕水平和生活水平。

  十六国时期,且(音ju,同沮)渠蒙逊建立北凉政权,建都建康郡(今高台骆驼城遗址)。为根本改变频繁的战争所造成的“农失三时之业,百姓户不粒食”的严峻局面,他实行“劝课农桑”政策,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颁布了《劝农令》,免除各种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严格督促官吏劝课农桑。蒙逊的“重农”政策成效非常可观,永安二年(公元402年),北凉与后凉交战失利,当时后凉的姑臧正闹饥荒,北凉一次即送粮万斛,赈救饥民。北凉同后秦的一次战斗中,世子沮渠兴国被俘,蒙逊送粮30万斛赎回。这样的富足,足以说明当时黑河流域农业的发展已成为超过中原的繁荣经济区。

  隋末唐初战乱,河西“州县萧条,户口鲜少”。尤其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侯君集进军高昌,河西负责军粮运输,负担沉重,结果使河西“十室九空,数郡萧条,五年不复”。唐王朝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和鼓励农耕政策,发布《田令》和《赋役令》,大力推行移民实边。贞观初,唐朝政府共招集汉族流亡人口、突厥降卒120万人,大部分被安置到西北,兴水利,设屯田,发展生产,使河西走廊农耕达到又一高峰。公元686年,陈子昂奉武则天之命到河西巡视。这位初唐一流的诗人,在政治上也富有远见,他在《上谏武后疏》中指出:“甘州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河西咽喉地。”他针对性地提出,甘州诸屯,皆因水利,浊河灌溉,良沃不待天时,四十余水泉良为沃,不待天时,岁收二十万斛。这只是在通常情况下的产量,如果挖掘潜力,还可以有更大的收获。所以,陈子昂分析道:“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盗,内得以营农,取数年之收,可饱士百万,则天兵所临,何求不得哉!”公元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时较好地贯彻了这一战略。他命甘州刺史李汉通恢复屯田,兴修水利,仅甘州所属的甘州军就屯田19屯,大斗军(今民乐扁都口北南丰地区)16屯,建康军(今高台骆驼城)15屯,计共50屯。(按:每屯50顷,每顷100亩,即25万亩)。甘肃近代学者慕少堂在《甘州水利溯源》一文中考证,甘州的盈科渠、大满渠、小满渠、大官渠、永利渠、加官渠等,皆为唐朝兴建,可灌溉46万亩。渠道建设的畅通,为甘州农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及汉通收率之后,数年丰稔,乃至一匹绢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唐朝的斛与石是等量单位,从一匹绢换“十余石”到“数十斛”,可见郭元振、李汉通治下的河西人民殷富,粮食丰足。以至于到了宋朝,司马光还在《资治通鉴》中评说这一时期:“自安远门(长安西北第一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阖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

  西夏占据河西时,“耕稼之事,略与汉通”,黑河流域的张掖绿洲和额济纳屯田区都成为西夏的重要粮仓,《金史·西夏传》载:“甘、凉各有灌溉,土境虽小,能以富强,地势使然。”

  元初,设立甘肃路总管府,复修河西部分水利。《元史·董文用传》载,董文用以中兴省郎中的身份到河西督垦,开渠引水,治理水利,还从中兴引进稻种,在黑河沿岸的甘州区乌江镇一带种植成功,乌江稻米一度成为贡品。公元1280年,朝廷派遣汉军(被元收编之金朝降军及北汉人组编的军队)到甘州屯田。次年,四川宣慰司都元帅刘恩率军万人远征翰端(今新疆和田),经过甘州时奉诏驻留屯田。仅一年时间,刘恩在甘州的黑山、满峪、泉水渠、鸭子翅等地兴修水利,开发垦田,获粮2万多石。在刘恩屯田的当年六月,忽必烈又命新附军(被元收编的南宋降军及南方汉人组编之军队)到甘州屯田,首开纳邻站渠和纳邻渠(均在今高台县城东南),播种粮食,收成良好。

  明朝更加重视黑河流域的开发,“欲兴屯田、必开水利”是历任地方官的主导思想。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右佥都御史杨超“巡抚甘肃,大兴屯利”。公元1397年,朱元璋命肃王朱瑛前往甘州“督军屯粮”,在巡抚都御史杨博指挥下,甘州五卫大兴水利,他亲率募兵在城西修建了木龙坝渠,即龙首渠;与指挥使张廷辅在张掖城东修建了东泉渠,以副使石永在城东南修建了仁寿渠,赢得了与宁夏引黄灌区一样的声誉。《重刊甘镇志》记载,明朝张掖境内的引水渠道多达110余条,除整修旧渠外,新修渠道近50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载,当时张掖有灌溉面积11749顷,遂有“金张掖”之称。如今遗存的“明粮仓”,即是明代屯粮之丰的见证。

  明粮仓遗址一角

  水哉,有本者如是

  清初,康、雍、乾三朝连续对新疆准噶尔部用兵70多年,在长期战争中,前线将士的军粮供给成为很大问题,张掖便成为西征的后方基地,把屯田提到了筹边的头等重要地位,也更加重视黑河水利的开发利用。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随着战事吃紧,清廷军需供应量加大。清廷采纳大学士鄂尔泰的建议,在嘉峪关以东的肃州、甘州、凉州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垦殖。次年,分别在高台县的三清湾、柔远堡、平川堡、毛目城、双树敦等处开始屯田耕种。曾在南宁知府任上被罢官的慕国典被鄂尔泰推荐到甘肃屯田效力,“专管三清湾开浚之职”。三清湾在今高台南华镇一带,是雍正为西征准噶尔筹备军粮的屯田区之一。慕国典深知责任重大,凡事亲力亲为,《开垦屯田记》中自述:“自备口粮,不敢支领养廉,劳苦自甘,竭蹶从事。”这是一篇很接地气的记事,文中记叙皆可看到他实地考察、深入民间、问计于民的痕迹,如写新垦地:“上盖有土沙尺许,下系碱地,经水则碱气泛上,不能播种者有;虽非碱地,而土薄沙重者有……盖在成熟之地,碱气已消,土性已定,雨滋培长,自可坐致秋成。”写到浇水灌田:“新开垦地,例先泡水,候碱气入地,俟土性将干,然后摆耧播种,或用手洒扬。迨苗长四五寸许,土干成列,始行浇水,名为头水。由是渐次浇灌,致收成时,统浇不过五六次……”这些记录,如同出自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之口。在修渠道的时候,慕国典看到当地人用草湖中的土筏晒干砌墙,便用来修筑渠道,“将渠之两岸砌成帮沿,中用泥沙填实,再以柳桩管住,迨至土筏长芽,柳桩行根,则两相并结,而渠岸永无坍卸之虞。”这种用土筏筑渠的方法,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台一带仍然沿用。慕国典务实的作为换来可喜的成效,共计垦成熟田二万余亩,合柳林湖等处新垦屯田,约计二十万亩,有力地支撑了清廷西征准噶尔。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巡道袁州左到达甘州,适逢甘州中龙王庙重修完毕,地方官邀其作记,他在《重修中龙王庙合祀碑记》中深有感慨地说:“知边屯重,即思水利之匪轻。”

  波光流溢的张掖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随着黑河流域农业开发规模的扩大,黑河生态保护逐渐提上日程。嘉庆年间,一位叫苏阿宁的满族人任宁夏将军兼甘肃提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保护黑河源并付诸实践的官员。在甘州执政期间,他亲自骑马带兵,溯流而上,考察黑河之源,写成《八宝山脉说》《八宝山松林积雪说》《引黑河水灌溉甘州五十四渠说》等调研报告,很有远见地指出:“甘州少旱灾者,因得黑河之水利故也。黑河之源不涸乏者,全仗八宝山一带山上树多能积雪融化归河也。”为遏止黑河源头树木砍伐,专门向上请了一道封山禁伐的圣旨,用生铁铸碑立在山前,上书:“妄伐一树者斩”。时光过去了三百多年,历史早已遗忘了这位见识卓越、果断敢为的清朝官员,但想起那掷地有声的禁令,至今仍然令人起敬。

  在戈壁大漠包围的河西走廊,黑河就是张掖绿洲和额济纳绿洲的血脉和乳汁。《甘州府志》的总纂钟赓起在“水利”篇中括述说:“甘州水有三:河水,即黑水、弱水、洪水等渠是也;一泉水,即童子寺泉、暖泉、东泉等渠是也;一山谷水,即阳化、虎剌孩等渠是也。冬多雪,夏多暑,雪融水泛;山水出,河水涨,泉脉亦饶,是以水至为良田,水涸为弃壤矣。”在“水利”编后中,他一反志书客观叙述的方式,用了抒情的文字感叹:“水哉!水哉!有本者如是。”

精彩推荐

  • [甘肃新闻]甘肃:科技助力农业 成果惠及百姓 [甘肃新闻]甘肃:科技助力农业 成果惠及百姓
  • 有“杏”相约唐汪川——临夏州东乡县唐汪杏子采摘节侧记 有“杏”相约唐汪川——临夏州东乡县唐汪杏子采摘节侧记
  • 图说甘肃|临夏好风光(图) 图说甘肃|临夏好风光(图)
  • 兰州市民反映:供水不正常多日 七百余户生活不便 兰州市民反映:供水不正常多日 七百余户生活不便
  • 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 10万民众欢聚大草原 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 10万民众欢聚大草原
  • 甘肃省项目管理协会举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图) 甘肃省项目管理协会举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图)
  • 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在县小学开设冬不拉弹唱课(图) 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在县小学开设冬不拉弹唱课(图)
  • 全国生命化教育西部论坛在兰召开(图) 全国生命化教育西部论坛在兰召开(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王军当选为天水市人民政府市长
2   配合宝兰高铁客流集散 兰州西客站北广
3   H5丨香港20年的 “变”与“不变”
4   H5 | 永远跟党走 庆祝建党96周年
5   肖春任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6   H5 | 第二十三届中国兰州贸易洽谈会邀
7   H5 | 兰洽会——2017中国西部创客节
8   H5 | 脱贫攻坚进行时 林铎书记这样说
9   嘉峪关市多方发力 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
10   武威天祝白牦牛: 凉州南山雪峰青草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