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方文化破题凭本土特色办学——兰州文理学院转型发展二三事(图)
原标题:以地方文化破题凭本土特色办学——兰州文理学院转型发展二三事
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高金荣为该校学生教授敦煌舞。(兰州文理学院供图)
记者 李欣瑶
日前,在我省举办的2017年学校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启动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中,兰州文理学院学生的一曲兰州鼓子表演唱《赞五泉》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兰州鼓子,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在大学生们的全新演绎下,不仅唱词唱腔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喜好,而且融入肢体表演的演绎形式,让兰州鼓子更具观赏性。
这是这所大学在服务我省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类似这样的尝试还有很多。对于兰州文理学院这样一所2013年新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大学,从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初,我省就为其确定了“建设一批服务文化大省建设的学科专业、培养一批服务文化大省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一批服务文化大省建设的理论成果”的办学定位。
4年来,兰州文理学院也逐渐发展为以培养文化、传媒、旅游、艺术类人才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已成为这所高校办学的重中之重。
因势利导转型发展
兰州文理学院的前身是甘肃教育学院和甘肃联合大学,曾承担着为我省培养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责任。
在201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时,兰州文理学院被赋予了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人才培养责任。《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兰州文理学院建设成为以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四大方向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学校。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戏剧大省的建设,把一份充满期待的试卷摆在了兰州文理学院面前。
对于一所刚刚从专科升为本科的院校,教育层次的升级,办学方向的改变,让兰州文理学院面临着巨大挑战。
兰州文理学院校长汪建华说:“我们能做什么?我们的特色在哪里?”这是当时摆在学校面前的最大问题。在不断讨论、尝试、交流学习中,办一所“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大学的目标逐渐在学校管理层心中明晰了起来。
汪建华说,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013年,升本之初的兰州文理学院共招收汉语言文学、环境设计、音乐表演、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等5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学校在专科时期的优势专业。
在今年兰州文理学院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音乐表演、戏剧影视文学、视觉传达设计等一批与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相关的本科专业面向全省以及全国招生。
汪建华说,经过4年发展,兰州文理学院已经设立了14个学院,开设了19个本科专业、25个专科专业。可以说,学校现有专业中,绝大部分与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相关。同时,学校还搭建了甘肃省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目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助力教学和科研。经过4年发展,初步搭建了立足地方、服务四大领域的人才培养架构,今年学校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将走出校园。
非遗文化走进课堂
兰州鼓子表演唱《赞五泉》是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师生创排的一首老曲新唱、老词新编的曲目。在大学生们的演绎下,这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该校音乐舞蹈学院院长王采介绍,转型发展是学校确定的大命题,音乐舞蹈相关专业如何作为,他们费了很大的心思。
“我们以往的人才培养虽然与文化、艺术领域相关,但是特色并不明显。”王采说。在不断地摸索后,音乐舞蹈学院以地方非遗项目破题,一项又一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引入了课堂。
王采说:“我省有很多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都在民间,如果高校能够参与其中,应该对保护传承更加有利。”
裕固族民歌也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形式。王采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就是裕固族说唱与表演,于是,她把自己的研究带入了课堂。
王采说:“裕固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裕固族民歌都是通过老艺人的口传身授才得以传承,但是现在的裕固族年轻人会唱的人越来越少。”
于是,王采就利用采风的机会采集老艺人所唱的裕固族民歌,并利用专业手段记录下来。同时,王采还在学校开设了裕固族民歌相关课程。
给学生教传统民歌的同时,王采还用现代化的手法对传统民歌进行再创作,让民歌实现新唱,使年轻人乐于接受。
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师生,还采集整理了甘肃独有的陇剧、临夏“花儿”、古浪民歌、陇西小调等非遗项目。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讲解非遗项目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带领学生一同表演,并通过创排原创剧目,丰富非遗项目的传承形式。
王采带着学生们一起排演了一部裕固族歌舞《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整部剧都由学生参演,他们通过演唱和表演,展示了裕固族东迁、建设家园、过上幸福生活的过程。目前,这部剧已经演出30余场,获得了校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王采说,我们学院的学生,会唱“花儿”,会表演兰州鼓子、裕固族歌舞,我们正是通过把非遗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参与保护与传承,探索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内容,以课堂教学保护传承非遗项目的新方式。
特色专业发扬光大
敦煌舞是以敦煌文化为底蕴的新生舞种,也是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的特色专业。该专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著名舞蹈家高金荣创立,到目前已有30多年的教学历史。
2013年,原甘肃省艺术学校整体并入兰州文理学院,成为该校的艺术中专部。在合并之后,原甘肃省艺术学校的特色专业敦煌舞被作为优势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敦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兰州文理学院每4年从全省遴选一批学生入校学习敦煌舞。
据该校艺术中专部主任张世成介绍,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对敦煌舞专业学生的遴选非常严格,对身高、臂长、腿长、身材比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入校后,将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她们还将前往莫高窟采风,从壁画中领悟敦煌舞的神韵。
慕华是今年即将毕业的敦煌舞班的班主任,在4年时间里,她每天陪伴学生超过10个小时,从基本功训练,到敦煌舞动作、手型、眼神等反复练习,兰州文理学院一直延续着行内人认可的“正统、规范”的敦煌舞教学模式。
张世成说:“今年我们将有一届学生毕业,其中有部分已被保送进入国内一些知名的艺术类院校进行深造,相信不久的将来,她们将成为敦煌舞传承创新的骨干。”
与敦煌舞专业一样,陇剧表演专业同样是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的特色专业,而且是我省高校中唯一的戏剧专业。
陇剧是我省独有的传统戏曲艺术,但是近年来由于没有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陇剧出现了人才断档。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陇剧,兰州文理学院在戏曲专业中开设了陇剧表演方向。由于陇剧教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学校一边组织教师研究陇剧教学,一边请来了省内的陇剧表演艺术家雷通霞、佟红梅等来给学生授课,一同研究陇剧的教学模式。
张世成说,目前陇剧的教学还在探索中,课程如何讲、规范如何定还需要用实践、剧目来磨合。为甘肃陇剧传承发展培养后继人才,我们责任重大。
文化滋养教学科研
在兰州文理学院打造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教学和科研的本土化、地方化,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套敦煌拳面世,这是由原省武术协会主席、著名武术家王得功先生创研的。他深入莫高窟考察、临摹、研究,以敦煌壁画、雕塑造型为功架,以竞技武术为外形,以兰州地方拳意韵为基础,创研出了敦煌拳。
1992年,第一套敦煌拳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艺术节开幕式上亮相,走下壁画的敦煌拳受到了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遗憾的是,随着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艺术节的落幕,敦煌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民间师徒相传的一门拳艺。
2013年,升本后的兰州文理学院在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中,提出了传承、保护、挖掘敦煌拳的建设方案。彼时,王得功先生已经去世,学校与王得功先生的第一代传人王建国沟通,聘请他为学校的高级教练,并聘请敦煌学方面的专家,以学校体育系教师为主组成了研究团队。
2014年1月,兰州文理学院敦煌拳艺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为了让更多的人熟悉这项地方拳艺,学校还把敦煌拳纳入了全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并将其作为社会体育学院的必修课。
同时,敦煌拳艺文化研究所还通过对敦煌拳的调查、挖掘和整理,形成了以敦煌拳艺文化为主体的文献、教学、出版等综合性研究体系。学校出版的“敦煌拳艺系列丛书”之一《敦煌拳》,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这一拳术。
据社会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毕栋介绍,学校打破了敦煌拳师徒相传的传承机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实现了体育专业学生人人会打敦煌拳,全校学生人人可选修敦煌拳课程的目标,让这一被冷落多时的拳艺重新发扬光大。
陈毕栋说,现在我们在研究、传承敦煌拳的同时,不断挖掘整理敦煌拳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力争把敦煌拳打造成全新的文化品牌。
甘肃丰厚的文化底蕴也让该校文学院的教师找到了另外一块教学和研究的土壤。文学院院长马晖介绍说,文学院教师近年来编著了与甘肃文化相关的一系列从书,其中《多彩甘肃》《经典甘肃——历代咏颂甘肃诗词选》《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甘肃古代作家作品选》等书籍,以学者的眼光对我省文化脉络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与此同时,“经典甘肃”研究成果,像一粒种子在兰州文理学院校园文化的沃土上扎根发芽。为了使甘肃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近年来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了“经典甘肃”诗词大会、“经典甘肃”诗词咏诵大赛、“每周一诗(词)”推送等系列活动,在校园中营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兰州文理学院宣传部长赵学森说:“整理、研究、开发、传播,我们追求的是一套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组合拳’,而不仅仅是让研究成果静静地躺在书本里。”
4年时间,仅仅是一所高校转型发展的起步。兰州文理学院以地方文化为支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该校党委书记史百战说:“我们将利用学校现有的科研力量继续做好地方文化的整理发掘。同时,我们将整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等教育教学资源,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的文化人才,让青年学生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接地气”才能有活力
李欣瑶
兰州文理学院在升本之初,我省就为其确定了办学定位,就是为文化、旅游、传媒、艺术领域培养相关人才。
升本4年来,兰州文理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特色开展教学和科研,这所大学的课堂里讲的是与地方文化、旅游等相关的课程,科学研究围绕地方需要展开。虽然升本时间不长,但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已逐渐明晰。
一所地方高校谈发展,首先应当“接地气”。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学科优势,主动融入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中去。
近年来,我国正在引导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兰州文理学院也在其列。一所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更应该“接地气”。
应用技术型高校,简单理解就是学校的科研重在应用,学校的教学重在技术技能。这就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内容要紧贴地方行业需求,专业设置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对应,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只有这样,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落地生根”。
“接地气”才能有活力。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立足地方需要谋划教学、科研才是未来发展之路。
相关新闻
- 2017-06-21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实践基地”揭牌成立(图)
- 2017-06-21兰州文理学院与甘肃大乘实业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图)
- 2017-06-08中国甘肃网兰州文理学院校园记者站昨日授牌成立 (图)
- 2017-05-27“百场宣传”宣讲活动在兰州文理学院开讲 200名大学生现场承诺讲文明